第07版:科技时代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吕珑薇:

我们不只是“牙医”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1日   第 07 版)

我是一名口腔医生。您或许认为口腔医生只是牙医。的确,我们能够把龋坏的、松动的、错乱不齐的牙齿变得洁白整齐;而您或许不知道,有别于国外诊所式牙医的教育体制,我国的口腔医学极具中国特色和远见,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牙齿,也包括整个口腔以及周围的面部组织。正因如此,我们在为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念。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68岁的王爷爷曾是老年文艺团的骨干。但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他不得不忍受面部组织缺损带来的巨大痛苦——每喝一口水,都会呛到鼻腔里;吃饭也只能是流食,说话、唱歌更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我国,每年约有140万人因肿瘤、外伤等原因造成这样的缺损。而针对此的治疗,在国外,头颈外科医生只负责手术,牙医大多在诊所只负责看牙,是相互脱节的;但在我国口腔医院这样的综合平台,可以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共同解码复杂疑难口腔疾病。这正是我所钻研的领域。

我们团队通过检查和分析,尝试用数字化技术,用橡胶、树脂这些替代材料为王爷爷制作了面部假体和假牙。戴上修复体的那一刻,他们一家人喜悦的面容、感动的泪水至今印在我脑海中。

“现在这个假体能摘下来,如果可以真正地把缺损恢复起来就更好了。”王爷爷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想,是不是能有一种材料在植入前将材料缩小;植入后,在体内恢复原有的形态?

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我发现已有的材料大多用于工业领域,形变条件大多是高温、紫外光照等,并不适合体内应用。而我们需要的,是形状恢复条件接近体温、降解产物无毒,并且适合骨再生的材料。

我们为此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阅读了上千篇文献,检索出几十位学者,再从中筛选,逐一联系。这样大的工程,好比大海捞针,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终于,在与化学和材料学家们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研发出了符合条件的4D打印材料——一种能够在37℃体温下恢复形变;而另一种,能够响应近红外光,按需释放促成骨因子。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十分振奋。

不过,创新成果研发出来了;我们对下游产业链并不了解——如何转化才能使创新成果进入临床、造福大众,这是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难点。

因此,我有以下建议:一是构建国家级的“医工结合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医”合作建立全面的数据库,完整覆盖创新链、产业链和各类领军人才的相关信息,方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快速查询和精准匹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二是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关政策,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连接。三是继续推进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建立,鼓励大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023-05-1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吕珑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245.html 1 我们不只是“牙医” 43,2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