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声·港澳侨

让河南故事“出圈”海外

——“追梦中华·读懂黄河”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南采访行掠影

本报记者 徐金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11日   第 08 版)

小浪底水利枢纽

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

陈家沟太极拳展示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现场

观黄河、探乡村、徜徉人文景观中……短短数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河南省侨联、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追梦中华·读懂黄河”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南采访行圆满收官,采访团一行到访郑州、开封、洛阳、焦作等地,他们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在报道记录中传递精彩。

“我找到根了!”

“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文明始祖,中华炎黄……”在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港澳台和内地(大陆)歌手同台演唱《黄帝颂》,瞬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伴随着大气恢宏的旋律,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的思绪仿佛回到了5000年前:轩辕黄帝带领先民们创文字、织丝帛、定历律、制舟车、造指南,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

“这一刻,三个词在我心中反复回响:同根、同祖、同源!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无论是炎黄文化还是黄河文化,无不紧扣着这一要义。”续炳义说,“此时,海内外炎黄子孙循着祖先的足迹,再次汇聚黄帝故里,当我们仰望轩辕殿前威武庄严的黄帝像时,仿佛聆听到来自历史的悠远回响,崇敬、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虽冒雨参加活动,佩戴黄帝丝巾的《华盛顿中文邮报》董事长倪涛仍时刻注意整肃衣冠。相较于其他嘉宾,他的心中格外增添了一份庄重和喜悦。

“在这里,我找到根了!”倪涛语气兴奋地讲道,“倪家的一世祖倪师道就来自河南。当年作为宣抚使的他,是从开封跟随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去往杭州的。在元代,我廿五世祖重一公讳焕,远访汴城东文里村,那时倪姓族人特别多。”

于他而言,这趟河南采访行是名副其实的寻根问祖之旅。“一路上,我们都能看到‘老家河南’的亲切标语。来到这里才发现,河南真是我老家!‘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我准备和家人一起,专程再来一趟。”

聆听黄河交响

“黄河安澜,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心愿。”站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弯——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面对暗流涌动的黄河,香港东盟卫视副台长陆峰亦是百感交集。

“近代以来,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导致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而兰考人民迎难而上、治理三害,一次又一次地耕耘土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昔日黄河边上百万亩的三害土地全部变成了沃土良田。这样的今昔巨变令人动容,这是真正的黄河精神。”陆峰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当我们抵达洛阳参观小浪底水利枢纽时,这份感受来得尤为强烈。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不仅保障了黄河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国家重大工程。”《非洲华侨周报》坦桑分社负责人范玲玲说,“在这里,我看到了巨大的水闸、蓄水池和电站,这些设施庞大而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水闸边,我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强大和威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朱建英说:“采访一路,让我们对伟大的母亲河黄河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切实感受到了植根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奋发进取、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民族精神,我们也要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多写好故事、多出好文章,助力把黄河名片擦得更亮。”

踏上幸福之旅

当采访车驶进兰考县张庄村时,菲律宾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的目光始终望向窗外:路旁的“焦桐”挺拔而立,亭亭如盖,奏响着这里的春之序曲。

“在我的印象中,兰考很荒凉,黄河边的生活应该很艰难。到了才发现,这里处处绿意盎然,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陈红玲说。她和采访团一行走在路面平整、干净整洁的村道上,看到村内的闲置院落,已结合当地特色,融入创意文化,改造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风情小院。

“我听说,当地人将这条村里的主干道取名‘幸福路’,把这个小院取名‘梦里张庄’,真是实至名归。”陈红玲笑着说,“黄河儿女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想这就是现代幸福生活的体现。”

“大家快来呀,这里的土特产特别好!”正说着,只看到美国新龙传媒维加斯新闻报副社长韦元龙正站在“幸福路”的店铺“红晴天老醋坊”门口,如同张庄村民一般,热情地向采访团的成员们打起了广告。

玫瑰醋、芝麻酥、西瓜酱……各类美食琳琅满目,团员们走进一家又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采访之余亦是满载而归。

“采访团要‘追梦中华·读懂黄河’,正是要先读懂黄河儿女的生活,读懂他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幸福密码。这次接触到这么多好故事,我们一定要将其传播出去,让海外读者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也吸引他们到这里交流、交融。”陈红玲说。

做好文化传声筒

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享誉世界,刚到景区门口,采访团一行便见识了“人从众”的名场面。身为记者的他们立刻进入状态,长枪短炮架起,几乎一刻未停地在拍照、录影。

望着山崖壁上星罗棋布、密如蜂房的窟龛,《欧洲青年报》副总编辑刘振国感慨道:“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虽历经千年多已褪色,但千古绝响的人文景观依然辉煌。大佛的建造不仅反映了工匠的巧夺天工,更是体现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融合以及追求‘仁和智慧’‘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有责任通过融媒传播的优势,向外架起沟通桥梁,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

如果说石窟艺术是一种静态展示,润物无声地彰显着文化遗存的历史积淀,那么发源于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则让采访团感受到了历时近400年传承的蓬勃生机。

“来到陈家沟,我真正了解到太极的根源在这里。如今,太极拳已形成陈、杨、武、吴、孙、和等流派,传播至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6亿人习练,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说,尤其令她惊喜的是,有很多小朋友在学习太极。“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更要关注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国内外青少年了解太极,把太极推向世界,让更多外国朋友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当《德国侨报》编辑部主任刘畅看到青少年正推动轮胎做力量训练时,他按捺不住好奇,现场尝试了较轻的一款教具。当他奋力翻起一两百斤的轮胎后,不禁有感而发:“确实如老师所说,太极需要十年才能入门,体能就是不小的挑战。”

在刘畅看来,太极功夫名扬天下,焦作又被中国武协命名为“太极圣地”,值得向全世界进行推广。“我会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结合外媒纸质报纸的宣传,让更多人喜爱并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挖掘更多的新闻素材,记录鲜活的现场,努力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河南故事,让河南‘出圈’海外。”

本版摄影《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 章维佳

2023-05-11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追梦中华·读懂黄河”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南采访行掠影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3253.html 1 让河南故事“出圈”海外 43,2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