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著名编剧李冯接受了笔者的专访。他曾是文坛“广西三剑客”之一、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等,还曾以一系列锋芒毕露的“先锋”作品步入文坛,并在文学圈内享有盛誉,为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拥有“国内累计票房最多之电影编剧”的美誉。据悉,将要筹拍的《汶川大地震》大电影的编剧是由他来完成的。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重大题材,2009年曾有人把《唐山大地震》搬上银幕,当时,电影的影响力很大。但是,《汶川大地震》大电影剧本怎么避其过往,透过灾难,更加丰富地展示人性,展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汶川精神?李冯沉思了片刻说,创作汶川大地震的电影,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在地震发生后15周年这个时机,以及这部电影想告诉人们什么?毫无疑问,仅仅复苏一下中国人对汶川地震强烈的集体记忆是不够的,那可以帮助票房,但绝非我们的目的。
简单地讴歌抗震中的政府出色履行职责以及人民万众一心也不是我们的更高追求,那已经在当年海量的新闻媒体报道及特写中得到淋漓的展示,一个好的故事总是应该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主题,与当下国家与民众的需求契合。
《汶川大地震》电影的核心将突出哪些方面?它对未来将产生什么影响?李冯的眉毛向上一扬,接着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人的手里,他人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彼此混合着。简单说,任何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所定义的。在汶川地震中,这套价值观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学校由不负责任的人建造,学生的生命就会遇到威胁;如果没有那些无畏的救援者,很多人的生命也得不到拯救;如果没有人们互相帮助,那么震区的百姓也无法走出灾后的精神痛苦。
李冯坦率直言: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可能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当这套价值观推行到世界时,世界显然可以变得更加美好。
将要筹拍的《汶川大地震》大电影,作为重大题材,怎样体现一个民族的信仰、精神和追求?李冯回答得异常认真。他说,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存在着困难,而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互助,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使命必然。帮助、勇气、担当、忍耐、牺牲,所有人性的光辉都会存在于《汶川大地震》这部电影中。它讲述的绝不仅仅是灾难,还包括人性的挣扎。我们会塑造两个人物,在故事的一开始,他们处于两个极端,一个自私霸道,一个宣讲互惠,然而当罕见的灾难来临,两个人发生奇特的逆转,一个成为对方理论的实践者,而另一个则释放出人性黑暗。在极端的灾难中,人要靠精神与信念才能坚持下来,那么一个普通人的信念从何而来?其实,人的信仰不是上帝也不是神灵,而是由每个人身边每个活生生的个体构成。由于这个民族如此顽强、善良地生存着,而且不忘时刻惠及他人,所以这种信仰本身就有着强大的精神力。
据透露,在《汶川大地震》大电影之后,还将催生出几个重大项目,像“世界灾难基金”“中国·再创业”俱乐部等平台,这些重要细节的刻画,怎样才能在影片中巧妙展现?李冯深思熟虑,充满自信地说,这部电影同时包含若干个同时运转的项目,或者被这些项目支撑着。人性光辉是一个火种,灾难过后,它被小心地装起,直到下一个灾难会被打开。一个真实衍生的项目是电影票房利润支持的“世界灾难基金”,它旨在帮助世界上一切受灾的人。这个项目诞生于汶川大地震之中,对世界具有何等的振奋与说服力?汶川是一个曾经遭受苦难的地方,但那地方的民众却想着回馈世界,因为他们得到过世人的帮助!另一个项目是扶助中小企业家的“中国·再创业”俱乐部,会帮助那些渴望自立的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转的基础。同样地,当这项目诞生于战胜了苦难的汶川,对人们有强烈的启迪,因为与那些经历灾难、永不放弃的人相比,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更加团结与振作,共同凝聚在一起。
李冯最后特别强调:我们的故事中有一只手——电影从这只手开始,又以这只手到达高潮,手里面攥着一把零钱,那是“世界灾难基金”的首笔捐款,来自民众以及民众的自我认知,而这种认知,在电影中来自一位大胡子摄影家。他将是电影最好的代言人与宣传者,因为他正是这个基金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