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正值汶川大地震15周年,也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围绕“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主题,多家公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公众提升防灾减灾及自救互救能力。
在社会各界的持续支援下,如今汶川大地震灾区面貌已发生历史性巨变,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22年,10个极重灾县经济总量达到2552.6亿元,是震前的3.9倍,年均增速达9.9%;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4.26万元、2.28万元,是震前的3.8倍和5.8倍。这是从“5·12”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慈善感恩座谈会上传来的一组数据。
在中华慈善总会的支持和指导下,5月10日至12日,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携手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四地慈善总会共同举办“5·12”汶川特大地震15周年慈善感恩行活动,并于12日在成都召开慈善感恩座谈会。来自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20个曾对灾区予以慈善支援的省(市)民政厅(局)、慈善会(基金会)代表应邀出席活动。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表示,汶川地震慈善救援催生了“中国现代慈善元年”,也催生了一大批公益慈善组织。无论是参与应急救援的慈善组织数量、慈善动员能力,还是投入善款善物的规模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涉足的救援领域、救援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15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机构正在以不断创新的形式和方法,积极投入到减灾防灾的工作之中。
5月12日凌晨至6时许,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接连发生4次地震,最高震级达4.5级。多位网友反映,成都、宜宾等地也有震感。
“我是从床上被摇晃醒的,跟着爸妈赶紧到了房子外面的空地上。”泸定县泸桥镇八一爱民小学学生杨茜茜告诉记者,当晚的“实战”,让她想到6天前在学校参加的地震预警演练,“那天,我跑到操场只用了20秒!”
“40,39,38……”5月6日14时28分,响亮的倒计时播报从八一爱民小学地震预警“大喇叭”中传出。同一时间,泸定县29所中小学校1.7万余名师生快速反应、紧急疏散,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按照应急预案转移到安全地带。这是一场全真模拟“5·12”汶川地震发生场景的校园地震预警演练,距离震中170多公里的泸定县在地震波到达前,提前40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大喇叭’系统模拟警报声音,让我们能够组织学生更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紧急疏散撤离,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得到了加强。”泸桥镇八一爱民小学副校长高俊感慨道。
据了解,2022年9月泸定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会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起“大喇叭地震预警生命守护工程”,旨在通过公益慈善的力量推动地震预警技术服务位于地震断裂带的学校,捐建地震预警系统的同时,配合地震科普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以期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有效守护师生生命安全。
“在灾害来临前通过预警让风险前置,并作出积极干预,或许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公益中心主任、四川省灾害预警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会秘书长兰天介绍,“大喇叭”地震预警系统是“大喇叭地震预警生命守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配合定时的演习演练,让师生形成条件反射,“万一地震发生,可以及时疏散至安全地带。”
至今,“大喇叭地震预警生命守护工程”已累计完成泸定、汶川、攀枝花等地37所学校地震预警系统的捐建。其中,爱德基金会与四川省灾后重建基金会共同努力,已经实现了泸定县中小学地震预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