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洱滨村感受传统家风

赵勤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26日   第 10 版)

周末,笔者来到大理洱滨村文化田野调查。洱滨村,顾名思义是洱海之滨的村庄,人口两千多人,百分之八十姓赵,相传是唐代南诏末期国王赵善政后裔。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相处,是当地较为知名的文明村和富裕村。值得一说的是,这里赵氏家族传统家风得以很好地传承,滋养着这方水土这方人。

炎炎烈日之下,我们走进从市财政局退休多年的赵建元先生家,小院落干净整洁、清幽优美,一面崭新的大照壁面对洱海而立,上面正是“琴鹤家声”四个字。一些文化人士知道,这“琴鹤家声”,来自当地赵氏一位先祖的典故。

北宋时期有位进士叫赵抃,他能诗善书、为政宽简,从最低级官吏做起,做到成都知府、殿中侍御史等职。每司其职,他均不畏权势,两袖清风,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时称“铁面御史”。当地赵氏裔孙为颂扬先祖的为官廉洁、正直无私,歌颂他随身无金无银,只有一琴一鹤相伴的人生,而以“琴鹤”标额其堂。因此,“琴鹤家声”也就成为赵姓子孙的家风家训。

在清静的小院里,赵先生亲切地和我们聊起天。他说,他老伴去世多年,他一人影息乡里,眷恋于这方水土,更感念于家传之风。令他欣慰的是,子女都成器且孝顺,子孙时常在他身边。

出赵建元先生家不远,是民国时期“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赵炳南的老宅。他的曾孙女热情地招呼我们,讲起祖辈的往事。她说,虽未见过曾祖父,但是,曾祖父勤俭持家、谦虚处事、热心公益的故事,家族里人尽皆知、历代传承。而她的爷爷在世时,也是热心肠,修桥铺路、捐资助学、保护洱海、修建生态廊道等,都带着家人积极参与……我们留意到,她家照壁上写着“重德荐义”四个大字。

随后,在村主任的引荐下,我们又来到民国时期著名的“赵团长”旧宅。这位赵汝翼团长是洱滨村人,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丙班,与朱德同班。他随护国军入川讨袁后升任团长,长期驻守川南叙永县,并兼任县长。与朱德、金汉鼎、赵燧生等人交往甚密的他。因看不惯军阀官场的不良恶习,早早解甲归里,并以教育为本,甘当清贫的教书匠,担任大理太和中心小学校长多年,桃李遍布滇西北。

如今,他的老宅已经一片杂草,西边老屋倒塌,南北几间旧屋尚存,较为可惜。但想想看,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团长,一位主事一方的县令,没有留下豪门大院,却是这样残破不堪的老宅,也倒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洱滨村的精神。

洱滨村,文化不朽,家风永恒!

(作者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云南省大理州文联)

2023-05-26 赵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081.html 1 洱滨村感受传统家风 44,08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