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时代

叩问苍穹 梦想绽放

——新征程上航天青年的奋进故事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佳琪 李晨阳 宋宝刚 徐康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01日   第 06 版)

5月30日,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同一天,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航天接续奋斗的再出发,背后更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付出。日前,记者走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以下简称502所),采访了几位航天青年。成功的镜头里或许没有他们的身影,但为遨游天际的中国空间站保驾护航,正是他们筑梦苍穹的最好证明。

敲代码,不简单!

在“90后”姑娘张丹瑶家门口的柜子上,空间站“三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的徽章整齐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出门,她总会习惯性地看上两眼。“徽章虽小,但重若千钧,每次看到它,我就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说起张丹瑶,她的头衔里没有“第一”“首席”“首位”,甚至在航天人中都没什么人知道。一张娃娃脸上笑眼弯弯,语气柔和,一张口还有些“稚气未脱”。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姑娘从2019年起就开始承担空间站“三舱”GNC(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编码的“硬核”任务。

GNC系统是502所专门为空间站“量身打造”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太空中实施两舱对接、舱体转位等都离不开这个调配多舱段资源的“大管家”。而张丹瑶的工作就是通过设计编码,让GNC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能够实现。

回忆刚入职时,空间站建造的准备任务已进入中后期,张丹瑶的经验和能力跟队友比差了“一大截”。怎么办?她下决心吃透专业书籍,填补知识空白。那段时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但被同事们拼搏的精神激励着,一点儿也不累。”

在开展梦天实验舱软件走查工作时,张丹瑶每天拿着十几份确认文件,一条条梳理飞控期间要发的指令、确认各分系统接口信息……按道理,这种烦琐耗时的工作很容易让年轻人厌烦,但她却很享受这种“枯燥”。原来,她有个“航天迷”父亲,耳濡目染中,“航天梦”的种子也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22年7月25日,问天实验舱“牵手”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张丹瑶都紧紧盯着监测画面,视线不敢移开。“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大家坚持一口气撑到底!”

一年365天,多是横戈马上行。“刚结束‘问天’发射,又开始接着敲‘梦天’的代码。”张丹瑶深知,软件设计编码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关乎空间站的安全,更关乎航天员的安全,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502所空间站建造工程GNC研制团队被授予了‘2022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团队’荣誉奖牌。”这是不久前记者收到张丹瑶的一条短信。这个不懈追求航天梦的姑娘,又踏上了新征程……

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

502所软件中心设计编码组组长李经松长期负责航天器软件研制工作。他总是打趣说,软件是航天器的“灵魂”,而他和团队则是航天器的“灵魂设计师”。

先思考,再说话。这是谈话间李经松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许这和他的工作需要有关——厘清外部提出的各种需求,给出“最优框架”的答案。

还记得刚进入502所时,李经松发现航天嵌入式软件的研制涉及硬件、方案、系统等多方面知识储备,补齐“知识短板”成了他最要紧的事。听说软件研制有历年典型问题及典型案例,他就把它们找出来,一个个深挖学习,遇上“拦路虎”就向前辈请教。“不断探索了两三年,自己对软件架构的理解才变得深入,工作逐渐从容。”

说到底,软件底层架构开发是最基础,也是最枯燥、最“隐形”的工作,而且设计上需要一些巧劲儿、聪明劲儿。2014年所里提出“多舱通用”的软件架构,要求软件底层功能达到50%-60%的复用率。为此,李经松投入大量时间对软件架构进行迭代优化,一遍遍加固它的“四梁八柱”。

2012年,502所软件中心交付的软件配置项是86个,2022年数量已经上升到582个。十年间,李经松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团队能力也有了显著飞跃。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时,勉励航天青年“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李经松深受触动,“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建设航天强国。”

鲜有高谈阔论,多是埋头苦干。如今李经松又开始担任嫦娥七号GNC系统的软件经理,奔赴下一个“战场”。

“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先来做个科普,分布在舱体里的一台台单机就像‘四肢’,而软件就像‘智慧大脑’,它们的组合实现了GNC系统的功能,怎么飞、往哪飞,飞船可以实现自主控制。”采访时,502所第一研究室货运飞船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郭朝礼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清瘦的脸上神色严谨,平日里话不多,谈起工作却滔滔不绝。

谈起“航天梦”的起点,这位“80后”山东小伙眼里有光。“中学时听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当时感觉非常振奋,受到鼓舞。”

心怀梦想,所以热爱。郭朝礼先后参与天和核心舱初样测试、空间站太阳翼实验项目,最后扎根货运飞船团队。他打趣自己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郭朝礼怎么也没想到,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份任务竟是梳理电缆。“当时觉得电缆跟我学的理论没什么关系,后来发现自己想错了。”钻进问题里,郭朝礼发现电缆就像GNC分系统的“毛细血管”一样重要,串联起硬件接口、地面模拟器等,都是做测试的基础。“守在哪里,哪里就是阵地。”他及时调整心态,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发现了新乐趣。

还记得2022年5月2日,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消息时,郭朝礼正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发射场忙碌。“当时距离发射仅剩8天时间,这封信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励,大家都说接下来的任务一定要成功!”

子系统、分系统、整船测试、环境实验测试……郭朝礼和同事们模拟比“天上环境”更严苛的条件,通过上百种仿真测试,层层“关卡”一个不漏,最终百分百确保每艘飞船GNC系统都经得住考验。

天舟四号不辱使命,成功向祖国报告。6个月后,当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仅用约2个小时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交会对接,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时,郭朝礼忍不住感叹“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前期反复验证的一样完美。

当前,我国货运飞船呈批产状态,滚动测试任务重,发射任务多,进发射场成了郭朝礼每年的“必修课”。郭朝礼的妻子也在参与空间站载人飞船工作,但因为发射任务不同,夫妻俩反而常常见不到面。

“虽然见不着,但每次任务成功我们都会互相祝贺,这种并肩战斗的感觉还是挺幸福的。”说话间,这个男子汉竟红了眼眶。“一家不圆万家圆”,这或许是每一位航天人深藏心底的坚守……

2023-06-01 本报融媒体记者 张佳琪 李晨阳 宋宝刚 徐康辉 ——新征程上航天青年的奋进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368.html 1 叩问苍穹 梦想绽放 44,36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