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877.5亿元,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近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在2023中国科幻大会上表示,中国科幻产业更加集聚、业态更加丰富、前景更加广阔的图景已经逐渐浮现……
中国科幻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
“科幻”一词在20世纪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和战争、人造生命等内容。而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则诞生于1902年。
对于科幻产业的定义,业界有着不同的理解,而通常意义上认为是以科技元素作为关键生产力并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或服务,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活动领域。
以科幻产业中的科幻电影为例,一些高科技元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影片依靠物理特效与数字特效并结合数字技术,将相关场景虚拟出来,打造出震撼且真实的未来感,为影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也助推了产业的发展与革新,呈现出多类型多立意多理念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随着国产科幻文学与影视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科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尤其是2019年,根据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创造票房神话后,国产科幻热愈加如火如荼,从文学到影视均呈现井喷态势;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幻作家先后涌现,发表出版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优秀作品;各类科幻文学评奖活动方兴未艾,不同类型的科幻题材影视剧相继播映……
据《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呈现五大亮点:数字技术赋能科幻阅读产业效能凸显,数字阅读营收首次超过纸质阅读;微短剧、中短视频等新业态表现活跃,科幻影视产业各业态融合发展态势凸显;科幻手游市场占比提高,本土科幻游戏海外市场表现良好;国创二次元科幻IP走向成熟;主题乐园科幻游乐项目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科幻景区凸显“科幻+地理”特色。
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科幻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如北京石景山区正将科幻产业发展从“先发优势”逐步向“领先优势”转化,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而今年下半年,上海、成都等地也将举办科幻论坛、会展、赛事等活动,助力科幻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科幻根植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著名科幻作家、《流浪地球》原作者刘慈欣说。
“观众经常看到我国航天员出舱、探测器落月等新闻,才会信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说,我国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提供了现实依据,经济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但同时,科幻也是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导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说,近年来,我国在火星探测、量子通信、基因组学、“人造太阳”、“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前沿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了科幻想象,催生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优秀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如今,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了3个多月时间采访射电天文、天体物理、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这无疑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也让观众从作品中感受更多的科学滋养。
科幻的核心—想象力
2023年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的热映,让大家再次看到中国科幻影视崛起的强劲势头。而电视剧《三体》的热播、周边衍生品的火爆,以及由此激发的全民关注与广泛讨论,也引发了学界业界对中国科幻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科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给出他的答案——想象力。
他认为,中国科幻产业曾经长时间裹足不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传统的制约——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等。“但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性格、思维、科学精神等方面已经有了新变,他们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有了更多超验性的情怀,有了更大想象力空间。”
刘慈欣也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拥有超越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唯一优势。”
据王挺介绍,国内科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科幻人才一直供不应求。他建议,“培育创新人才亟须把想象力教育作为有力支撑。”
当“科幻”照进现实
经过一个个废弃的高炉、穿过一条条斑驳的管道,恍然间就让记者从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穿越到未来世界——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首都青少年科幻教育空间”展区,一个形似“返回舱”的装置吸引了不少目光。参观者戴着VR眼镜,随着“返回舱”晃动,不时发出惊喜的尖叫。
“这个项目叫‘重返地球’,是模拟神舟飞船实景布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六所科普研究设计部主任王登告诉记者,通过VR技术,用户可身临其境地体验返回舱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整个过程,并操纵完成飞船返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任务,亲身体验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惊险与刺激。
专程带孩子从河北唐山市赶过来的吕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建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锻炼了孩子的探索能力,特别有意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指出,科幻产业已成为文旅和科技融合的一个核心交界地带,让大众通过科幻体验,获得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并丰富对未来的想象力、好奇心,这也是科幻产业的现实意义。
科幻作家凌晨也提到:“过去我们看到的科幻世界只存在于小说、影视作品里,遥不可及。但现在很多前沿技术走在了科幻前面,促使我们科幻内容创作者想得更远些,更紧密地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内容为王 推动全面均衡发展
对于科幻产业的未来,专家学者也指出了当前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向。
“从供给端看,一些顶流IP仍占据了产业核心。以科幻阅读为例,头部效应显著,市场的主体仍以刘慈欣这样的头部作家的经典科幻作品为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红林说,在科幻图书榜单中,仅三体系列科幻图书便占据15.4%的市场份额。但他认为,“超级IP的出现并非坏事,也说明科幻图书产业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陈少峰指出,在科幻内容创作方面,科幻的发展不应局限在关注超级大电影上,应以内容为王,创作更多爆款作品,推动科幻产业全面均衡发展。
在王挺看来,未来,教育、技术和科幻内容生产消费体验的深度结合,将成为科幻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为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应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适合的高校设置科幻文学学位,支持组建科幻社团、创办科幻刊物、举办科幻创意训练营等活动,启蒙、培养科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