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中多次指出,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新时代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根据两岸关系新情势,构建新格局,实现新发展,从而不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她蕴含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要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
二、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两岸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关系,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虽然台湾文化深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台湾文化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人都否定不了这一客观事实。
从台湾文化历史沿革来看,台湾考古不断证明台湾与大陆有相同的史前文化。台湾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长滨文化的“祖籍”是中国大陆;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一部分;圆山文化应属于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新石器文化系统等等。
唐朝至宋朝,大陆沿海地区的汉族人开始移居到澎湖,商贾来往于两岸之间,推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到了元朝,移居澎湖的汉族人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授给了当地先民。明郑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即着手把大陆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移入台湾。制订法律以治理人民;设官分职以管理庶政;建筑宗庙、社稷,以弘扬教化,使台湾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郑经在台湾建孔庙,立学校,培育人才。从大陆迁台的文人学士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台湾,播撒了中华文化的种子,并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同时,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清朝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学校已形成官学、社学、义学、书房、书院等多种形式;大陆的科举制度全盘移入台湾;民间信仰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大陆汉族人大量移入台湾,文人墨客愈来愈多,专门从事艺术活动的民间艺人将大陆许多地方戏曲、音乐、民歌、雕塑、建筑艺术、各种民间文学等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传入台湾。台湾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采取多项措施,消除日本殖民文化的影响,同时,逐渐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后,大陆居民再次大规模移居台湾,他们不但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也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台湾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两岸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精神。回顾台湾同胞走过的历史,我们看到,台湾人民始终都保持着爱国精神。在台湾被外国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同胞不甘屈服于外国殖民统治,曾经在历史上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如:郭怀一驱荷起义,在台湾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英雄的台湾人民与日本殖民统治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涌现出了罗福星、余清芳等英雄人物。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心系祖国,竭力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为挽救和弘扬中华文化,与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了坚决斗争,有的用各种方式教子弟学习中文,有的用诗来进行抗日斗争,有的创办报刊,弘扬祖国文化,抵制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同化,有的用电影宣传祖国文化,抵制日本人的文化侵略,有的编写历史,保存下台湾同胞抗日事件和活动等等。
台湾先民们移居台湾后,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他们以祖籍居地聚集成村落,重建家庙,续修族谱,返乡谒祖,请回神灵。在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台湾同胞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勤奋打拼的高尚品质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早期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谋生,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台湾同胞的心中,成为台湾同胞心理和性格的内在特质。
两岸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两岸同胞扎根于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不仅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精神,而且具有共同的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汉字是台湾通行的文字,虽然在使用上,两岸有繁体字和简化字之分,但汉字体系的性质完全相同,都是对汉字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在台湾普遍使用普通话,台湾所谓的“台语”,其实与大陆的闽南语、客家语如出一辙。具有共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小说、散文、诗歌、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形式,两岸与人类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相同。同时,两岸还具有共同的梨园戏曲、书法、国画等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同的民间风俗习惯。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样,也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等与祖国大陆毫无二致。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海峡两岸共有的中华文化形式的民族性,为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格局
文化具有启迪思想,教化培育、沟通心灵等功能,这些功能是在文化传播和人们受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文化的价值。然而,文化的价值体现具有方向性,关键看如何引导。长期以来,“台独”势力利用传播和教育等手段,以“台独史观”为核心,推动“去中国化”,大搞“文化台独”,误导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台独”势力的精神领袖史明提出的“台湾民族论”,至今在台湾社会仍然传播且有较深远影响。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在文化、教育上极力推动“去中国化”,妄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和历史渊源。蔡英文上台执政后,更加有计划地消除台湾社会具有中国或中华文化特征的符号与标识等,“文化台独”愈演愈烈。尤其是在教育上,自1997年李登辉强行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迈出“台独”教育的第一步后,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的课纲,都是不折不扣的“台独”课纲。2019年,台湾秋季开学实行的新课纲再次充斥着“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内容。
“文化台独”直接影响和冲击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对台湾青少年毒害甚大。所以,两岸需要不断加强弘扬中华文化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遏制“文化台独”思潮在台湾社会进一步蔓延和影响。长期以来,两岸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高质量开展弘扬中华文化工作。通过两岸同胞共同追忆中华文化曾有的辉煌,共同铭刻历史的记忆,塑造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通过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成员黏合在一起。总之,就是要让中华文化成为两岸同胞沟通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拉近心理距离,实现心灵契合,促进两岸实现和平统一。为此,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化系统思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为主线,采取与内容相统一的多种形式,选择适合传播的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我为主、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的弘扬中华文化新格局。
一是深刻阐发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在全面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对台工作的总要求,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提炼、展示出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中华文化精髓。进一步深入研究台湾历史文化,厘清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探索其历史本源,全面阐述台湾历史文化与大陆历史、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用事实从根本上对“台独”史观作彻底批判。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对中华文化给予现代阐释,为中华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厚植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二是加强台湾青少年中华文化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两岸统一和民族复兴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因此,应根据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认知规律,有计划地组织两岸青少年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把中华文化内容全方位融入各项交流活动中。邀请台湾中小学生到大陆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邀请台湾大学生来大陆进行专业实习,同时,组织他们参观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等,让他们在实践中认知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大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等弘扬中华文化活动,积极邀请台湾青少年参加。与此同时,多措并举大力吸引台湾青少年来大陆就学,全面接受大陆中华文化教育。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向岛内传播中华文化。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两岸同胞应充分利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电影、雕塑等各种中华文化表现形式,特别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京剧、书法、国画等文化表现形式,共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两岸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博物馆、展览馆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合作,特别是加强媒体合作,向岛内传播中华文化。打造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平台,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云直播等多种方式,向岛内立体化推出传播中华文化的融媒体产品。充分发挥两岸文化名师个人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通过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式的“点播”形式,也可以通过一定媒介和场所“撒播”形式,传播中华文化。
四是大力开展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合作的过程既是文化产品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创建两岸中华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打造有较大影响力的对台文化交流品牌,充分利用文化领域代表人士文化储存多、传播能量大的特点,广泛开展两岸文化界各方面不同年龄段代表人士的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创造者、职业传播者等方面代表人士的交流。大力开展两岸中华文化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各种文化传播媒介之间的交流。同时,促使他们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新的生产技术,共同生产出新的优秀文化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五是把中华文化融入台湾民众生活。大力开展两岸基层民众文化交流,把中华文化融入生活中,增进两岸基层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利用两岸共同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与两岸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饮食、服饰、礼仪、祭祀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开展舞龙、舞狮子、抖空竹、踩高跷等蕴含深厚中华文化传统的民间艺术之间的交流。向台湾民众传授中医养生知识,展示中医文化的魅力。广泛开展台湾代表人士和台湾民众到大陆寻根祭祖活动。支持鼓励文化、旅游和对台工作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文化资源内涵,大力开发涉台文化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对台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吸引台湾民众来大陆旅游,让他们在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六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弘扬中华文化工作。深入研究两岸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研究制定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规划,提出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举措等。充分发挥大陆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中央部委和地方对台文化优势资源,调动社会各相关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规划内容为引导,协同推进弘扬中华文化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和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使用相关资金,支持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重点项目。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今后弘扬中华文化应成为两岸同胞的崇高使命,要共同形成多形式、多平台、深层次弘扬中华文化的格局,把两岸同胞联结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作者系北京市台办二级巡视员、高级政工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