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扬服章之美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谈中华服饰文化融合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韩 雪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2日   第 12 版)

徐玖平简介: 第十二、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

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满大街行走的身着汉服的年轻小姑娘。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说,汉服也应当属于华服的一种,而且汉服的包容性也很强。

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满大街行走的身着汉服的年轻小姑娘。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说,汉服也应当属于华服的一种,而且汉服的包容性也很强。

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满大街行走的身着汉服的年轻小姑娘。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说,汉服也应当属于华服的一种,而且汉服的包容性也很强。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极为关切的方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玖平委员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华服饰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中华服饰,为何会成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施力点?对此,本报记者对徐玖平委员进行了采访。

“中国人应该穿得好一些”

记者:“您因为什么关注服装服饰?在您看来,服装服饰在文化传承发展上的必要性是什么?”

徐玖平:“服装服饰有几个功能,第一是实用功能,第二是美学功能,第三是文化功能。可以说,服装服饰是文化的一种表现,穿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形成了一种活的文化。个体的服装选择,呈现了穿着人个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而从服装的整体变化趋势,还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我总觉得,中国人应该穿得好一些。”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国华夏文明的由来与礼仪和服装服饰关系密切。

跟随徐玖平的讲述,可以了解到:历史上,邦国时代的文化引领者是贵族,帝国时代的文化引领者是皇族及官僚,辛亥革命以来进入共和国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文化走势越来越平均,其引领者逐渐从上层精英变为社会大众。尤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时期。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上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是一段吃饭穿衣都要凭票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徐玖平记得,小时候买衣服并不像今天这么现成。商店里摆着的,是一匹匹的白布,家长凭着布票买回白布,拿去染坊染成黑色或是蓝色,再打一套上衣下衣还有内衣给孩子们穿。当欢欢喜喜地穿上新衣服,几天后再脱下来,每个人全身都染上了色。

这就是穿,留给徐玖平的最初印象。

接受采访的徐玖平,正穿着深色的立领新中式装,为了配合视频录制,他特意换上了同款的裤子和黑色的皮鞋。换上的这一身服装,也是他参加全国“两会”时曾经穿过的。他说:“今天我们国家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发展很丰富了,我们应当注重穿,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今天的社会状况早已不同。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追求的日渐提高,让人们对于服装服饰的关注,从最初的实用性上升到美学功能,再到注重其中蕴含的文化表达。徐玖平因而总结道:“中华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自信的时代表征。”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当中提出:“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设计制作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装服饰。”时至今日,传承中华服饰文化,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广应用民族性与时代性、国际性相协调的中华服饰,已提上日程。

“经典的一定流行过,但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

记者:“您身上所穿的,属于您提出的华服吗?到底什么样的服装是华服?又如何确保新生事物具有生命力?”

徐玖平:“这还不是已经成型的华服。在我看来,华服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是现在做出件衣服就是华服,华服应当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正式服装。它既有别中山装,也非学生装、青年装,是借年轻人喜爱国潮之风尚,助推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呈现中华服饰文化的当代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华服是对中华服饰的简称。徐玖平对于华服的认知,更为广义。

中国古代社会,服装在社会阶级的划分方面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古代的服装文化,更多体现的是上层文化。今天,服装文化是面向大众的,因而对于服装本身的要求反而更高。提倡华服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徐玖平注意到服装发展当中的一个规律:“经典的一定曾经流行过,但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我们要是把曾经流行的经典都固化了,那今后怎么办?”

因此,徐玖平认为当下的出发点,是以传统的民族服装为基础去探索去发展,而并非离开传统重新造一个全新的事物。“一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走,这个向前走,可能因为大家不接受而成为一种试错,也可能是昙花一现。毕竟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当中,已经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服装了。”

“为什么西服可以生存下来?”在探索过程中,徐玖平留意到这个现象,经过分析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西服的包容性够强,身高不同的人能穿,体型不同的人也能穿。”由此,徐玖平想起自己前不久在浙江义乌看到的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满大街行走的身着汉服的年轻小姑娘。其实,从大的范围来说,汉服也应当属于华服的一种,而且汉服的包容性也很强,胖的瘦的都能穿进去,脸大的脸小的也能配合发型头饰修饰出来。

因而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分类,徐玖平认为:“能传承下去的才是好的东西,我们只要努力地探索,不断地追求,积极以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为使命担当,助力服装行业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续创新。同时,借助传统文化、经典影视作品、热门IP,打造服饰文化博物馆与主题乐园,增强中华服饰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至于结果,那是留给历史作出判断的。”

华服发展需要有人为之

记者:“在华服的发展方面,目前是否已经有相应的产业?发展如何?”

徐玖平:“华服的生产不同于过去传统服装批量生产的概念,它更多是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定制方式,通过对每个人身形、气质及特点的精准画像,通过技术突破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华服,展现个人最好的精气神。”

“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大多数产品一经生产,基本都能卖得出去。而现在产能普遍过剩,服装的产能也同样过剩。”在此背景下,华服的推广,更多是基于对服装设计的高要求。服装设计的高要求,在徐玖平看来,不再是过去对衣服进行大中小三码的简单分类,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生产,应当是华服发展的未来方向。

诚然,人人皆是不同,穿在人身上的服装,呈现的效果也是各有不同,好的服装应当与穿着人的身形、气质以及所处的场景和谐统一。因而研究不仅局限于布料、裁剪等方面,对于不同的人群也需要加以研究。

“找一类戴眼镜的穿,没戴眼镜的怎么穿?找胖的人穿,瘦的人怎么办?找头发少的人穿,头发多的人怎么办?”徐玖平认为,服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不仅服装本身有创新的需求,生产制造方面也有创新的必要。

华服的生产,早已不同于传统服装产业的批量化生产的概念,更多是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定制方式,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消费,通过工业互联网、数字智能科技的运用,为每个人做最好的衣服,这是徐玖平眼中华服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当前不仅需要进一步明确华服的概念,还要为中华服饰文化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对此,徐玖平呼吁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指导意见,推动中华服饰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重点地区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据了解,成都是“中国汉服大会永久举办地”,并建立了“中国(成都)汉服产业研究院”。这让一直生活在成都的徐玖平深感自豪:“成都这座包容的城市,不仅能为华服的研究提供专门的孵化基地,也能为更多企业及企业家投身华服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

谈及华服的发展路径,他建议:“选址建设中华服饰创意设计制造营销产业园区,推动当地及周边特色种植、加工制造、定制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全面推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华服的推广队伍中来。”

徐玖平相信:“一定有人比我们更聪明,让他们聚合在一起,从中华文化中吸收精华,做出符合中国人身形、气质、精气神的民族服装,不断丰富华服的内涵,高质量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一定能够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2023-06-12 本报记者 韩 雪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谈中华服饰文化融合创新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4918.html 1 扬服章之美 44,9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