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春秋周刊

孙中山从梧州到桂林的20天

贾晓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5日   第 10 版)

1921年10月8日,广州革命政府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北伐方案,做出了出师北伐、统一中国的决议。10月15日,孙中山离开广州,率领由粤、赣、滇、黔各军组成的北伐军3万人,经梧州前往桂林,决定第二年春从桂林出师,经湖南北伐。10月17日,孙中山到达梧州,电召驱逐了桂系军阀陆荣廷、驻守南宁的陈炯明到梧州议事。陈炯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与滇、湘各省军阀勾结,借口“保境息民”,反对兴师北伐,企图搞“联省自治”,因此拒绝到梧州面见孙中山。孙中山于25日亲赴南宁会见陈,要求他抽调所部40个营参加北伐,并由广东负责供应北伐军所需军饷弹药。但陈炯明始终不作表态,孙中山返回梧州,仍由桂江北上桂林。

11月14日,孙中山的随员及先头部队离开梧州,赴桂林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先头部队达2000多人,征用140余艘大小船舶,浩浩荡荡沿抚河北上。15日、孙中山率胡汉民、许崇智等乘“特备电船”离开梧州,沿抚河急驶而上,约下午6时与先头部队会合。

11月的抚河已是枯水季节,到倒水渡口后不能再用电船,只能改乘帆船。抚河上礁石很多,又是逆水行舟,一不小心就有触礁翻船的危险,在昭平新涌滩就有船因触礁沉没,船上人物皆落水。每当遇险的消息传来,孙中山立即登上船头,亲自指挥救援。因为船队是溯江而上,过浅滩时需要由纤夫牵引前行,每逢此时,孙中山便带着船上随行人员下船,在岸上步行,并说这样“可以帮助纤夫减轻重量”。

孙中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行军,却依然谈笑风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一路上生活多有不方便之处,但孙中山总是带头一一克服。由于当时孙中山指挥粤军驱逐桂系军阀不久,桂系残部有不少落草为寇,靠打劫为生,抚河沿岸也经常有土匪、溃兵出没。为保护孙中山的安全,船队出发前,参军处已派粤军第十一团第一营前往昭平、平乐,阳朔一带肃清沿途的溃兵、游勇和土匪,又派孙中山的警卫团在前后保护,但土匪骚扰的事情仍有发生。因此,参军处一般会把宿营地点安排在船上。随行人员较多,孙中山就拉着胡汉民、陈少白就挤在一起休息。

行船期间,如果沿岸没有集镇、村庄,孙中山等就在船上用事先购买的粮食、肉菜自己做饭、买到什么就吃什么。为了鼓舞士气,孙中山还经常和随行人员畅谈一路上看到的景色,让大家要多看看沿岸“渔舟错杂,鸬鹚满滩,斜阳倒映水上,幻作片片金鳞”的“绝好画图”,并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这次旅行的冗长乏味”。

孙中山利用沿途停船休息时间,换上布鞋,拄着一根树枝,带着两个卫士下船,到附近村庄、集镇视察民情,“详询稻谷收成如何,生活如何等等”,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革命。当听到群众谈及土匪溃兵问题时,孙中山一面布置当地官员和驻军剿匪以安定民生,一面召农民组织起来自卫,维护自己利益。回到船上,他不顾疲劳,接见前来拜会的地方官员和各界代表,听取陈情,帮助解决问题,制定沿途各县的“善后方针”。

孙中山沿途经过昭平、平乐、阳朔三县县城和良丰,都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每到一处,孙中山就发表演说,阐述三民主义的真谛,宣传北伐的目的是“救全国国民脱离官僚专制,使民国为国民所有,民国为国民所治,民国为国民所享”;号召民众“群起而共负国民之责任”。此外,孙中山通过沿途对广西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的分布以及社会状况的了解,在各地的演说中,对如何发展交通,如何开发途经各地的经济、改善民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

12月4日,孙中山结束了历时20天的行程,抵达桂林,开始了北伐的准备工作。当孙中山在桂林准备北伐时,陈炯明与北洋军阀进一步勾结,进行多方面的破坏活动,指使湖南督军赵恒惕拒绝北伐军过境。在此情况下,孙中山决定回师广东,震慑陈炯明,然后改道江西北伐。当孙中山乘船离开桂林,沿水路返回梧州时,两岸站满了自发组织起来、手持“欢送孙先生”的纸旗的农民。当孙中山的船经过时,他们敲锣击鼓,吹响号角,并大声欢呼“欢送孙总统”“欢送孙先生”的口号。孙中山非常感动,走出船舱,站在船边摘下帽子,频频向两岸举手示意答谢。

2023-06-15 贾晓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090.html 1 孙中山从梧州到桂林的20天 45,0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