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剪”出芳华 播种未来

——“丁园委员工作室”记

许田静 尤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6日   第 10 版)

“这里闹中取静,虽只有200多平方米,但集非遗展示体验、研学培训、产品售卖于一体,既是文旅融合的尝试,也希望为传统工艺回归当代生活打开一扇轩窗。”在熙来攘往的江苏省宿迁市新盛街,有座古色古香、温馨雅致的民艺再造文创馆,也是“丁园委员工作室”所在地。

今年1月,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汇聚宿迁文脉的新盛街盛大开街。老街重光,非遗焕彩。民艺再造文创馆躬逢其盛,剪纸、桃雕、泥塑、香包、刺绣团扇、掐丝珐琅、书法小品,室内一件件赏心手作,凝聚着主人的匠心,洋溢着安静、专注的气息。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文创馆主人丁园母女大大小小、题材丰富的剪纸作品。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历史源远流长,它将质朴生动的写意造型与美好吉祥的民间寓意、可观可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刀味纸感转化为独特的透空艺术,距今已有2000余年。宿迁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刀剪并用,剪刻结合,形成了汇通南北、兼容并蓄的独特风格。2022年,宿迁获评江苏省剪纸之乡。

除了政协委员,丁园的头衔和身份不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宿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宿城区剪纸协会副会长。除了剪纸创作,她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非遗传承、文化惠民、兼职授课上。

作为淮海技师学院江苏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基地负责人,每周教授6节的剪纸必修课雷打不动。在苏州外国语学校,她还要每周2次为剪纸社团的孩子们授课。在宿城区民间文艺馆开设非遗工作室,她牵头举办“民间文艺体验营”“非遗传承少年行”等惠民项目30多场,带领未成年人开启宿城剪纸、苏北大鼓、古法造纸、糖画、快板等民间技艺体验之旅。

虽然众多的社会活动挤占了大量创作时间,但丁园乐此不疲。正是从孩子们身上,丁园看到了千年非遗生生不息、后继有人的希望。

“民间艺术需要一辈跟着一辈学,剪纸就是这样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同为宿迁剪纸非遗传承人的母亲穆智玲,既是丁园剪纸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宿迁开展“非遗进校园”的首倡者。宿迁从事剪纸的艺人和爱好者中,大半是母亲的学生。正是从母亲手中,丁园接过了非遗传承的接力棒。

既要保持非遗独特的文化气质,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要数十年如一日钻研剪纸艺术,又要主动拥抱非遗经济,开发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实现以遗养遗。这才有了新盛街上的民间工艺文创馆,既线上线下展示制作工艺、售卖自己的手作产品,也帮其他民艺传承人“带货”增收。丁园在非遗传承的路上,比母亲走得更远。

但面临的挑战也着实不少。比如母女俩办的暑期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传承人一起授课,历时10天系统教授剪、刻、染色、衬色、拼色、装裱、创作等技法,但能坚持下来、从事剪纸的凤毛麟角。通过妇联、残联邀请留守妇女、残疾人免费参训,但应者寥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剪纸艺术材质简单,“变现”能力差。再比如,剪纸创作十分复杂,有的作品经年累月才能完成,但用激光几秒钟就可以复刻,严重冲击了剪纸市场。如何畅通研、学、产、销的非遗产业链,政府、协会和剪纸艺人正在共同努力。

“手提葫芦脚踩藕,小孩能活九十九……这一类只存在于老手艺人口耳相传的口诀、绣花样,随着民间老艺人的老去,都慢慢灭失了。”丁园母女俩心心念念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针对散落在沭阳、泗阳等地几位七八十岁的剪纸艺人的作品、保留的纹样,以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进行抢救性挖掘,以留住宿迁剪纸的根脉,这也是宿迁申报“中国剪纸之乡”的底气。

(许田静 尤超)

2023-06-16 许田静 尤超 ——“丁园委员工作室”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163.html 1 “剪”出芳华 播种未来 45,1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