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陈漱渝:文史互证,鲁迅研究的一种方法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9日   第 12 版)

“文学研究有多种方法:有中国传统的方法,如版本学,校勘学;也有从国外引进的方法,影响较大的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等;现在又有大数据分析、互文性理论、元宇宙概念等。”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漱渝认为,在这些方法中,史学化研究终归是不能排斥的。

鲁迅是一个创作多面手的作家,他300万字的作品当中,主体部分是杂文,而杂文当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时评。在陈漱渝看来,“知人论世”是打开鲁迅作品宝库的一把钥匙,研究鲁迅,不仅要懂历史,还要懂鲁迅生活的时代。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往往能比较客观地认识鲁迅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陈漱渝表示,在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有文史同源、文史互证的传统。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被鲁迅认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从历史和文学两方面肯定了这部纪传体史书的双重价值。《史记》中记载帝王生平的“本纪”,记述王侯史迹的“世家”,描写其他人的“列传”,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和传纪文学的先河。

2023-06-19 本报记者 郭海瑾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5274.html 1 陈漱渝:文史互证,鲁迅研究的一种方法 45,2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