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节令正芒种,兴教责任强;嵩山披翠绿,黄河绕城乡。悠悠职教情,政协萦心肠;学子参天才,歌声响四方。”为期五天的职业教育调研之旅结束时,在人们印象中一度较少言谈的苏华委员竟然给编辑部分享了他在调研路上写下的一首小诗,从中我们不难品味到他的喜悦心情。“河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高职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河南职教人对职教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委托管理等多元办学体制,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逐渐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河南省擦亮了职业教育的名片,值得学习借鉴。”基于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及此次调研的经验总结,苏华委员为河南职业教育界点赞。
苏华委员是一位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职业教育行业卓有成就。今年“两会”期间,苏华在委员通道上发言,“要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水平,又有文凭,能有多元、立交桥式发展路径和多彩人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10多年里,苏华委员曾先后赴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贵州省、安徽省等多地开展调研。因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体味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苏华委员通过调研对此也有更切实的体会。“在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坚实条件。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新增的一线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教高考制度的推行,使职校生有更多机会深造提升技术技能。职普融通、育训结合、学分银行等举措的实施,加宽延长了学生成才之路。职教本科建设,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已经形成,现代职教体系基本建成。”
苏华委员还围绕着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及心理素养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一定要加强业务学习,修炼教学育人真功,积极深入企业实践,参与合作企业项目研发,能用最新设备,熟悉岗位技能,努力成为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一定要践行科教融汇,将科学教育的思维、方法和内容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态度,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和能力。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育人环境。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职业院校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中的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国工匠的预备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苏华委员动情鼓励职教学生,“大家要摒弃‘职教生低人一等’的思想,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怀和‘强国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苏华委员也向广大职教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盼,“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躬身践行,以匠心铸就梦想,以技能点亮人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青春和力量。”
(二)
基于调研,苏华委员指出,建立理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还需做好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其中之一便是坚持推进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要加快建设聚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本科学校。深化‘知识+技能’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扩大职教本科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有效开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高校联合、协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逐步落实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教育资源共享新型教学管理制度。”
“还应坚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办学共同体。”
苏华委员特别建议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优化“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办法,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凸显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他同时建议要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发挥教学能力竞赛作用,以赛促教,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