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作出系统规定的新法下一步如何落实,是多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多位政协委员的关注。
“我每年都将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作为调研和提案的重要选题,也作为履职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表示,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规划,交通运输适老化出行发展成效显著。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无障碍建设作为交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作了重要强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对助老服务、无障碍出行等有明确要求,等等。
目前,我国正在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适老化出行设施建设。北京、上海、陕西、辽宁、安徽、重庆等多省份开展了地方标准的探索。
王先进透露,交通运输部已连续3年将适老化出行列入“更贴近民生实事”,相关工作成效显著。去年,全国完成9500余个城市公共汽电车站台设施改造,全国高速公路无障碍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此外,交通运输适老化出行的文化宣传工作正在加强。王先进说,交通行业打造无障碍出行环境的文化氛围已全面养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部门的适老化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文化理念已基本建立。
对于目前适老化出行尚存在系统性不够、法规标准有待健全、财政投入需加大力度、服务设施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王先进建议,应加快适老化出行服务统筹谋划。“将适老化出行体系纳入正在修编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增强财政投入,加快适老化出行设施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赋能,例如继续推进95128约车服务,持续完善一键叫车等功能。”此外,王先进提出还要营造敬老爱老出行氛围,及时总结地方典型经验和好做法,加强交流,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的观察与体会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年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北京市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规范性、适用性得到很大提升。”郭继孚举例说,例如城市主干道盲道基本不断点,缘石坡道基本实现无高差;地面公交方面,80%的公交车配备了无障碍设施;轨道交通方面,27条线路、459座车站全部提供无障碍预约服务;此外还有500余辆无障碍出租车提供服务。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设施使用率比较低。”郭继孚通过座谈、调研、沙龙等活动发现,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仍然很少出门。
为了体验出门有何困难,郭继孚决定来一次“实验”:他乘坐轮椅从北京市六里桥附近的某大厦坐地铁到北京西站,然后再搭车回来。结果刚出发就遇到了麻烦:坐上轮椅出不了办公室。原因是门吸按钮离自动门有3米远,按完按钮门很快就关上,轮椅赶不上。出大厦时,由于自动旋转门转速太快,只好请人打开侧面门出来,“后来才知道,旋转门有个红色按钮,可以降速。”接下来的路程中,又遇到了坡道陡、盲道为了排水便利施工时让路面倾斜、门过窄等一系列麻烦。
北京市持证残疾人约56万人,其中约2/3的残疾人属轻度残疾或中度残疾;此外,老年人占人口总数20%以上,他们往往因为上述问题选择不出门。随着全社会的无障碍需求迅速增加,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面临艰巨挑战。
郭继孚介绍说,对北京市107家用人单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调研结果显示,安排残疾人实际到岗就业的单位,无障碍设施完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单位。“比如门口无台阶,旋转门和电动门按钮按照残疾人乘坐轮椅高度设计,办公桌椅高低不一样,配备无障碍卫生间,等等。”
通过调研和体验,郭继孚获得的启示是,安排残疾人广泛就业、全面就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应加强落实,哪怕一时安排不了,也要有期限;此外,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在细节中,“对于行动不便人士来说,某一处出现问题就会成为全程的问题,因此,只有大家更多参与,才有可能改善。”
郭继孚建议,在尽快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同时,应加速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同时,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必须全社会参与,需要设计师、规划师、建设者真正去体验,也需要更多宣传。
“通过这次体验,我发现无障碍环境比我原先想象的要好。”郭继孚说:“当大家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信心了,才会有更多行动不便者选择出门,继而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推动构建美好的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