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研究

十年磨一剑,霜刃锋如何?

——全国政协“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李冰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4日   第 08 版)

调研组考察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

调研组在新京报社探讨优质版面

■编者按: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对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今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1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任务。

为了深入了解10年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情况和媒体融合发展现状,近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到江苏、北京的各级媒体单位实地考察,为媒体融合贡献政协智慧。

▶▶▶创新驱动 赋能媒体新业态

一身大褂、一把折扇,一个小伙子走在胡同里这样播报新闻,是不是很新鲜?这是北京日报都视频“说疏”融媒体栏目,主播一身大褂长衫走在北京的街巷里,为观众讲述北京的社会民生。

无独有偶,在宜兴市融媒体中心,调研组也见到这样一个长衫小伙儿,手持折扇站在桌子后面,他是以传统说书形式、用宜兴方言评述新闻的“阳羡茶馆”融媒体栏目的播报人。

创新一词,贯穿在整个调研行程中。如果说这些还都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那么技术创新更是百花齐放。

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用户画像、场景传播、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媒体融合从终端技术、内容生态到传播渠道、生产平台等都得到了转型升级。

调研组在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体验了“元宇宙图书馆”,通过元宇宙技术将实体世界的图书馆数字化,并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人们戴上VR眼镜后就可以在其中进行虚拟的借还书和阅读,甚至可以自由切换阅读场景。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缺少不了大数据的整合,尤其在国家层面上来讲,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多基于大数据形成文化传播的矩阵。实施数字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同时,数字文化战略和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也是不可分割的。委员们看到,在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成绩。

在中国数字文化集团,调研组了解了目前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情况,如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数字内容创意制作、数字出版发行、线上数字化展示和交易平台等。“大数据对于未来信息传播不单纯是一个点、一个面,而是将整个的文化要素融入或者说植入到技术当中。”调研组成员说。

媒体关乎我国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委员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像ChatGPT这样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出现后,想要在将来人机协同当中丰富阐释中华文化的技术手段,主流舆论必须要占据主阵地。

“主流媒体要努力规范传播秩序,坚持正确方向,弘扬正能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战场的主动权。”调研组认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从加强党的舆论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谋划各项工作,确保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媒体+”构建融合新体系

“传统媒体用户是免费看电视,电视台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而新媒体除了可以吸引众多的广告资源外,还可以通过扩大网络视频平台用户,让观众去付费观看节目。”在委员们看来,观看时间、地点、方式不受限制,且内容更多元化的网络视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观众原有的消费观念,也曾一度使传统电视台呈现衰退迹象。

“融合发展是目前传统媒体转型的最好方式,比如,电视剧较常见的台网联播播出方式,就是一件影视作品同时在两个卫星频道和一到多个网络平台播出。”委员们认为,“台网联播”可以为制作方带来比较可观的回收收入,使其有底气投入更多成本去拍摄大制作的电视剧,对电视剧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现在又出现一个问题,每个电视台都在走融合发展的路子,但客户群就这么大,几年之后可能又会出现饱和状态。”

对此,各大传统媒体也正在探寻“媒体+”的跨界合作新方式。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移动互联网视频App从2016年上线以来,不断拓展“新闻+政务+服务”模式,以此让手机端、移动端更加有用,为城市建设进行更深度的服务。比如,“北京时间”客户端除了播放北京电视台的节目、新媒体作品外,还开创了“接诉即办”融合应用。

“大家都知道平时12345的电话异常繁忙,那么用户可以在‘北京时间’平台上,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进行投诉。投诉后还可以实时定位,看到这个问题发生在哪个区、哪个街道,具体到一个点位,后台所有的数据都是和12345打通的,能够一键转换。”北京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介绍说,投诉的同时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媒体参与,如有需要,相关记者会来到用户身边,去跟拍他投诉事件整个的来龙去脉和经办过程,并通过App进行传播。“现在我们平均每个月能接到2000多条接诉即办业务,同时作为北京市首家视频类接诉即办项目,也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一等奖。”

在江苏溧阳,调研组看到了“媒体+乡村振兴”的融合方式。继在宁夏西吉、四川成都、福建宁德等地落地之后,今年5月9日,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启动了“乡村振兴观察点”。调研组到时,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正大综艺节目组前期联络员马旭豪正与当地村支书聊得火热。

马旭豪告诉调研组,目前正大综艺节目时长是50分钟,也会聚焦全国富有特色的一些乡镇进行乡村振兴的报道。“我们依托乡村振兴观察点,有效地整合频道的媒体资源,为乡村振兴讲好故事。”马旭豪边说边分发总台农业农村节目的文创产品,为他们的节目做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总台用众多的乡村文旅融合传播行动,为我们70多个农家乐、50多家茶园进行宣传,助力桂林村乡村振兴。”村支书说。

“政务新媒体运营形态具有鲜明代表性,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党和政府在网络空间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调研组成员说。

在苏州,“自媒体+服务”也有“现象级”爆款产品。“90后”小伙儿纪文翰是苏州市政协委员中的年轻人,但在他经营的苏州翰云科灵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却是个“老人”了,“员工们大多都是‘95’后。”他笑言。虽然团队很是年轻,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除了新媒体MCN机构外,他们还承接了城市更新、本地社交电商、全案空间服务等业务。比如,参与打造“姑苏八点半”项目,将张之洞在苏州建的第一个纺织厂改造成夜经济区域,植入苏州百年工业文明元素;为苏州古街山塘街做了一个“山塘早点来”的早市品牌,帮助店铺改造招牌,做公共的导视地图;为苏州大学策划的毕业典礼,登上了全国热搜榜第五、苏州热搜榜第一;以及通过自身的媒体影响力,为一些入住商家做宣传等。这个拥有近2300万粉丝的新媒体板块,在2020年被苏州市网信办评为苏州社会自媒体第一名。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渠道,同时也可以基于这个特性,为群众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委员们认为,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必须推动新闻媒体与民生服务紧密结合,更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现在我们说全媒体,实际真的已经在各领域各方面都非常‘全’。”在委员们看来,个体内容(自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这种“全媒体化”开始成为一种完整的传播生态。“各行各业都有机会利用好资源优势,打造更具服务型、人格化的传播矩阵。”委员们说。

▶▶▶“一盘棋” 激发人才新动能

调研过程中,无论是省级媒体还是市县级媒体,大大小小的融媒体工作室让委员们感受到媒体融合生力军的活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已经实现了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蜕变。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介绍,新华报业集团把人才建设作为媒体发展关键要素,营造“新华拼”的浓厚氛围,2018年以来引进410名人才,为媒体融合发展输送新鲜血液。通过业务大练兵、岗位大比武、名师结对带徒、创新实验厂工程等方式,引导编辑记者强化互联网思维,培养更多业务精、管理强、经营优的复合型人才。“前不久,新华报业集团专门成立了新华传媒管理学院,加速培养骨干人才队伍。”双传学说。

媒体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的转型升级,是调研组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发现,各媒体的新闻采编岗位已全部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在媒体融合的主战场上不断打开新局面。

“为了提升团队的融合意识和新媒体素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组建了融媒体新闻中心,强化全媒体培训和实践训练,整合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新媒体新闻等新闻板块,加速推动各自为战的新闻生产模式向一体化的全媒体融合生产模式转型。”江苏广电总台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葛莱告诉调研组,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是全台新闻报道工作的中枢和“大脑”,有力推动全台新闻报道从“几张皮”转变为“一盘棋”。

令调研组感到可喜的是,各级媒体都在改革考核评价、评先评优和薪酬奖励等制度,有力激发了人才转型动力。例如,加大新媒体发稿考核力度,在薪酬总额中设置新媒体发稿和移动端首发权重;为了鼓励编辑记者主动向新媒体平台多发稿、发好稿,各级媒体对点击量高、影响力大的稿件予以相应奖励;培养编辑记者做到“右手执笔、左手掌镜”,学会拍摄剪辑视频,并进行出镜训练。“我们记者写一篇稿子,如果只发在报纸上,那么算是仅完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绩效工资也只能拿一半。”无锡日报社记者告诉调研组。

调研组了解到,除构建内部全媒体人才新优势外,各级媒体还加强了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融合,如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调整充实实务类专业课程体系。

“我希望媒体可以和当地的传播学院合作形成一个人才融合建设的培养基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实习层面,是要真的把人才培养融入本土化产学研共同培育当中。”调研组成员举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与当地企业进行人才共培的例子,学生在校学习一学期后就可以申请当地联动培育去企业里实习,然后回到学校上一学期课后再去实习,如此循环交叉式使学习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质量特别高,每年学生还没毕业就全被当地最强的计算机公司抢走了。”

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委员们建议,今后应持续推动将全媒体高端人才纳入重点人才引进项目计划,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真正实现融合质变、产生一体效能。

▶▶▶内容为王 打造报道新精品

在《无锡日报》融媒体中心,调研组成员被桌上一张标题为“初心一脉 传承百年”的四联版报纸吸引了目光。这是《无锡日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的融媒体产品之一。

四连版长卷上,最醒目的便是手绘南湖红船、渡江第一船、春雷造船厂水泥铁驳船、“奋斗者”号插画图,这4艘船以一条红绸相系,串联起百年来的无锡印记。内容以“船”的发展变化,投射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到步入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角度以小见大,设计气势恢宏,内容立意高远。这个版面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新闻编排三等奖,还制作成了丝绸版进行珍藏。

《无锡日报》记者高飞向调研组介绍了融媒体作品《“船”承》的策划组织制作过程。“我们一开始先找到了后面三条船和无锡的关系,但是红船跟无锡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提前半年就开始进行策划的报道组为此前往多地,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实地采访,通过和党史专家的深入交流,终于找到嘉兴南湖红船和无锡的渊源。“当年仿制南湖纪念船的设计师、造船师都来自无锡市交通工具合作工厂(红旗船厂前身),并且‘一大’代表们在南湖租用的丝网船就起源于无锡太湖。”于是,报道组以船为线索,将中共“一大”红船、吹响解放全中国号角的“渡江第一船”、改革开放时春雷造船厂的太湖帆船和攀登科技高峰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之间的内在脉络巧妙串联起来,采写制作出这组精品力作。

“这不仅紧贴了建党百年的宏大主题,同时也贴近了我们无锡的地方元素。”高飞介绍说,报纸端以插画和文字的形式讲述无锡的“‘船’承”故事,而在新媒体端,他们更是运用视频、沙画、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制作“‘船’承”视频专题,视频发布后,全网传播量快速冲破1500万。

传统报人比较擅长版面、图片和文字语言的体现,当有动画设计和视频制作能力的年轻人加入到团队后,《“船”承》报道组从策划采写到制作绘图,融合了无锡日报社从60后到90后的报人,“整个报道过程本身也体现了我们报人的传承。”高飞自豪地表示。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努力创造更多的精品,提供优质的内容供给。”调研组认为,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文学、影视作品,无论是经过多少年、看过多少遍,依旧值得回味,甚至对许多读者、观众一生都能够产生很大影响。

内容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如今全媒体传播视频化、智能化这样一个大的趋势背景下,提升传媒产品质量、提高内容创作能力,是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高质量发展、传递主流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为此,调研组建议,要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生产更多有温度、有品质、有思想、有力量的全媒体产品。

2023-07-14 本报记者 李冰洁 ——全国政协“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454.html 1 十年磨一剑,霜刃锋如何? 46,45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