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农民最有发言权。围绕调动广大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三点建议:
提高农民“话语权”。建立良性交流互动机制,问计问需问效于民。一是善听农民之言。建立专业人员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规划编制机制,将广大村民讨论同意作为审批和实施前置条件。二是先建农民之需。探索建立以农民意愿和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立项机制,确保群众需求强烈的项目优先安排。三是多重农民之评。完善乡村建设评价体系,提高村民评价指标权重,并根据群众评价结果和满意度,奖优罚劣。
增强农民内生动力。坚持民事民办,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一是明权责。编制乡村建设权责清单,明晰政府职责及农民权利义务;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培训,让农民既知道“该干什么”,又明白“该怎么干”。二是强自治。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引导作用,以“线上+线下”方式扩大乡贤乡友协商议事参与面。三是增动力。更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及长效管护积极性;完善“乡村工匠”等人才培引用体系,探索建立公职人员“退休返乡”制度,畅通各类人才“上山下乡”机制和渠道。
保障农民利益。将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作为乡村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惠生活。加强乡村水电路气网等普惠性基础设施,推进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利生产。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农旅、农文、农工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指引,加强资本下乡监管,防止与民争利。三是保生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推行绿色建设。四是显生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用好城乡间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制度,为乡村发展拓展空间,保障农民财产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