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在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共同建议:

科学防治慢病 助力老龄健康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9日   第 05 版)

“心血管疾病超2.9亿人,高血压2.66亿人,肥胖超标2.9亿人,糖尿病1.14亿人,血脂异常2.8亿人……”

日前,在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院士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国慢病防控面临的现状。

围绕陈凯先列举的普遍问题,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共同给出了解决方案。

▶▶▶老年人群慢病在治疗策略上要有的放矢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使我们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长寿不健康的短板突出,老年慢病高发。每年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到我国因病总死亡人数的80%,疾病负担占到疾病总负担的70%,慢性病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疾病负担和威胁,老年慢病又成为重中之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表示,为此,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实现健康老龄化,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群慢性病常见且多病共存、多药并用,因此在治疗策略上要有的放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刘梅林建议。

刘梅林说,可从三个方面干预老年慢病。一是优化老年人医疗保障管理体系。明确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及收费政策,确保工资待遇能够吸引全科医生留在基层执业;凡与全科医生签约的65岁以上老年人,由签约医生负责督促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把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救治,列入全科医生诊疗服务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等。二是加强老年医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具备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的复合型多层次人才,培养老年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加强全科医生老年心血管疾病专业培训,针对老年人尤其高龄患者临床情况更为复杂、多种疾病并存而导致治疗矛盾,治疗难度及风险增加的特点,充分评价风险与获益, 避免过度医疗及医源性伤害。三是鼓励开展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由于老年群体的临床背景复杂,干扰临床研究的因素多,导致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缺乏。建议采用多学科方法评估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以维持及改善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开展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探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管理模式,尤其应鼓励智慧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

“比如,可以借助媒体及公共宣传平台做好科普教育,引导心血管疾病患者规范科学用药,重视对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把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刘梅林补充道。

▶▶▶应对慢病挑战,需要全科医学来助力

“应对慢病挑战,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需要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口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创新中国医学发展模式,为慢病防治提供书写中国答案。”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指出,我国正处于由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迈进的阶段,多种慢性病并存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他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慢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在临床上,我看到一些患者甚至有十几种病的诊断。当多种疾病发生于身体功能处于衰退阶段的老年人时,‘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诊疗方式,必然消耗老人及家属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且难以取得较好的综合治疗效果。正因如此,老年医学不能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而要以‘人’为中心,即不执着于某一个疾病的‘治愈’,而是关注老年人整体的功能状态,以维护他们日常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徐凤芹坦言。

“中医讲的就是整体观念,从这个角度上看,老年医学与中医的理念是非常契合。”徐凤芹说,如血管衰老会导致身体其他器官的衰老,同时会引发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中医要做的,不是着力治疗某一个具体的疾病,而是通过找到导致“共病”的因素——血管衰老,以“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理,通过延缓血管衰老,达到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进程、防治相关疾病的效果。

“因此,我希望国家能够设立中医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来促进中医药在老年医学中的应用。”徐凤芹表示,一旦国家建立了中医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全国的网络,能起到一个辐射作用,促进全国的中医老年医学临床研究,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整体的健康水平。

▶▶▶慢病防治应提供多维度、全程化支撑

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黄宇光教授看来,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预约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举措在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老年人而言,“数字鸿沟”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目前仍有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及上网操作,不仅无法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甚至因信息化加大了就医难度。老年群体不应被边缘化,他们同样有权利享有这种高效、现代的生活方式。须直面老年医学的供需矛盾,老年群体就医需要更多的老年医院,需要更多更好的老年人专病医疗绿色通道。”为此,黄宇光建议,应加大老年专科医院投入,同时鼓励二级医院转型升级,充分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刚性需求,实现老年友好型社会和健康中国的目标。

“此外,慢性病防治还要从仅治疗患者的生理症状与疾患,到基于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个体化危险因素提供多维度、全程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表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看来,医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挑战,医学界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他认为,整合医学的出现是对传统医学的补充,通过综合各种医学方法和理论,可以更好地应对健康问题。

“慢性病是中国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要重视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包括关注身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筛查与早期干预,预防老年人失能,关注口腔健康,并重视老年人群伤害的预防;同时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加强慢病管理和老年健康管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研究员吴静指出。

“希望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发挥学术团体的专业优势和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推动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持续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希望本届大会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机构和组织参与老年事业,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手段,为上海和全国的老年慢病工作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最后表达了希冀。

2023-07-19 本报记者 陈晶 在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共同建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674.html 1 科学防治慢病 助力老龄健康 46,6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