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气候之变,人类终需自己面对

本报记者 王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0日   第 05 版)

“最热夏天”之类说法在过去十余年频频出现,而今年再刷新高。

备受炙烤的并不只有中国,连日来,全球多地遭遇高温侵袭。

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7月3日至9日这一周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周。7日的全球平均气温为17.24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天。

科学家分析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是导致高温等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的重要原因。

然而,高温只是灾难的“冰山一角”。当全球温度升高时,大气会容纳更多的水汽,容易导致暴雨和洪涝发生。对于干旱地区,空气更加不容易达到饱和,所以干旱会变得更加严重。这就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湿的更湿,干的更干”效应。另外,水汽凝结过程中释放更多的潜热,这会使风暴变得更加强盛,导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更严重。这些灾难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粮食减产、能源供应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生产力下降,对贸易和旅游业造成重创……

根据6月8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一项研究,过去40年里,全球范围内湍流显著增加。作为世界上航线经常穿越的最繁忙地区,北大西洋严重湍流的年持续时间从1979年的17.7小时增加到2020年的27.4小时,增幅达55%。同期,中度湍流增加了37%。

这些都以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每一个人——气候变化不是抽象遥远的宏大叙事,更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目前已有共识:除了自然的过程,人类大量排放CO_2等温室气体是主要贡献源。据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处于200万年来的最高点,并且还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飙升。如果“一切照旧”,引起的增暖到2100年将达到4℃以上。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召开,指出《巴黎协定》作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尽可能控制在1.5℃之内”的承诺远远不够,更何况这些承诺远未兑现;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作出庄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实干和行动从自身做起,作全球气候治理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

但相较于其他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更大,涉及的行为体更广。如果某个国家主动减排,减排成本由本国承担,减排成果由全球共享;如果增加排放,排放成本由全球承担,排放收益则由本国独享。

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靠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国际社会应进一步促进气候投融资与国际协调,共同对冲已迫在眉睫的气候风险。

而对于每个公民,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这些“小事”也可积少成多,汇聚出磅礴的力量。

气候之变,人类终需自己面对。团结起来、行动起来,做力所能及之事,这是为社会造福,为世界造福,但终究是对我们自身负责。

2023-07-20 本报记者 王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733.html 1 气候之变,人类终需自己面对 46,7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