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调查研究

“天府之国”携手“东方之珠”

——全国政协“深化川港经贸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视察综述

本报记者 孙金诚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1日   第 08 版)

视察团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视察“一带一路”四川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代表企业发展情况。

▲ 视察团在成都商汤科技有限公司视察香港青年在川创业情况。

▲ 视察团在信义玻璃(德阳)工业园视察港资企业在川经营情况。

▲ 视察团在中国-欧洲中心,视察参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情况。

一个群山围绕,一个四面环海;一个是“天府之国”,一个是“东方之珠”;一个是底蕴深厚、正驶在发展快车道上的西部地区重要大省,一个是高度繁荣、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的国际大都市;当四川遇见香港,一部新时代的“山海情”正在谱写。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川港合作兴起于改革开放时代浪潮,发展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成熟于“川港合作会议”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在两地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政府规划、机制牵引、各方参与、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双方在产业、科技、教育、人才、民生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结出累累硕果,为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四川和香港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深化川港合作符合两地互相依托、增强辐射能力的内在逻辑,更是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支撑的本质要求。新起点上的川港合作有哪些新机遇?

6月12日-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率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及党外委员视察团,围绕“深化川港经贸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赴四川视察,引导港区委员和党外委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川港经贸合作和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情况,充分认识深化川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现实要求和广阔前景,进一步凝聚深化川港合作的共识,汇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推动川港合作更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力量。

▶▶▶ 川港合作情缘深厚

初夏的成都,住在鸟鸣深处。一早出门,走进一家茶餐厅,一杯港式冻柠茶、奶茶配上刚煎好的鸡蛋、三明治、餐包,成都人在浓浓“香港味道”中开始新的一天。

“这几年成都的香港茶餐厅越来越多,其实在香港,四川火锅也越来越多。火锅、港式茶餐厅,‘川港一家亲’已经融入两地街头巷尾。”四川省香港商会会长、成都冠城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洪清农表示,港人在川、川人在港已渐渐成为常态。“香港回归祖国的26年,也是川港合作不断深化的26年。”

52岁的洪清农见证了川港携手共进之路。1999年,28岁的他来到四川,2012年,他牵头成立四川省香港商会,从最初仅有六七家会员企业发展至今,商会已吸引超80家企业会员,上百名个人会员。“商会实现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港资对四川营商环境、投资市场的青睐。”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抱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来川投资兴业。回归祖国后,香港积极响应开发战略,大力支持四川开放发展,两地往来与日俱增、交流合作愈发密切。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慷慨相助100多亿港元,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感人至深的援建情谊。

2018年5月,川港高层会晤暨“川港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成都举行,标志着“川港合作会议”机制的建立。四川成为内地第五个、中西部第一个与香港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省份。2021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商定了川港两地在“一带一路”建设及经贸、金融、航空航运和物流、创新及科技、法律专业服务等12个领域的具体合作措施。

5年来,四川将香港作为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安排的南向开放重要支撑,着力构建合作新格局,两地经贸关系持续深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四川已成为香港企业的投资福地。

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截至2022年12月,香港在川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机构)6457家,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272.18亿美元,香港已成为四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和重要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香港也成为四川开展全球招商、国际合作、外资利用和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和平台。一批知名川企积极通过香港国际化窗口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产业投资并购、打造境外资本平台、发行海外美元债券等,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截至2022年12月,四川在港上市公司35家,总市值1953亿港元。2023年1-3月,四川对外直接投资60.5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中国香港、厄立特里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谈到川港友谊,不能不提到香港在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危急时刻的慷慨相助。除在抢险救援阶段捐款捐物外,香港共援建190个项目,涉及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12个市(州),受惠人口达3000多万。

据了解,5月31日,川港社区共建项目签约仪式在香港举行,川港首次在社区层面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川港合作交流机制是提升川港两地合作的重要平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商总会会长董清世说,川港合作交流机制建立以来,从政府、企业到民间,从经贸、旅游到金融、创新,川港之间的交流日渐广泛,合作愈加深入。“香港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四川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在国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一定会再创川港合作的新辉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川港合作交流必将提升到新水平。”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古集团企业事务董事邓健荣表示,希望政府部门持续为两地合作搭建交流的平台,希望工商界积极推动两地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 携手为共建“一带一路”献力

科技高楼倒映其中,湖中水鸟翩飞、鱼翔浅底,如画的景致中,科学城、成都科创生态岛、环湖绿道,公园、社区串联一线,展示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

这里是四川天府新区。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先行区”,五年来,天府新区发挥特有的战略优势,秉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绿色化、能源低碳化、城市宜居化,公园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五年来,天府新区不断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在硅谷和伦敦成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融入新发展格局。

“非常震撼!”在天府新区规划厅听完介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魏英杰为天府新区点赞。他表示,天府新区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有很多高科技产业聚集,具有良好的营商和投资环境,加上有川港合作的示范模式,很适合海外华侨华人投资。

“成都天府新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园城市’的成功典范和亮丽名片,非常值得香港北部都会区学习借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发起人及执行主席郭基煇表示,如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适量发展科技产业,实现“城园融合”,对于北部都会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创科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业总会主席查毅超表示,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天府新区拥有良好的人才政策,能够让更多高端人才在此安家落户,专心科研。同时,他也表示,只要加强与香港创科业界合作,用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四川先进制造企业的国际市场和影响力一定会得到更大提升,“走出去”的路也一定会更宽更广。

作为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永久会址的中国-欧洲中心,如今已是成都的重要地标之一。这座高达192米、共46层的“人”字形建筑,以高耸入云的身姿屹立在城市中轴线上。

中国-欧洲中心自启用以来,以对欧“交往中心、商贸中心、服务中心”、核心功能定位,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构建起崭新的对外开放新平台,成为四川自贸区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对欧全面合作的前沿窗口,“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领路者。据了解,目前已吸引170余家国际知名机构和企业入驻。

坚持开放让四川与其他地方在制造业、产业配套、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相互延伸,资源互补。变化不只如此,7月1日,成都往返香港高铁列车首次开行,为川港两地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快速的出行方式,进一步促进两地人员流动与经贸往来。

“通过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城市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能够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执行主席张国荣建议,推出“四川版”的境外高端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香港人才到四川从业,促进四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力四川企业做大做强。

“四川完全可以依托‘川港合作机制’,以香港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向南的承接终端与伙伴,形成特殊的‘川港国际自贸战略合作’。”全国政协委员、联泰国际集团行政总裁陈亨利希望四川自贸试验区在川港合作机制下成为“南下东南亚、西上中亚欧、串联粤港澳、承接长江经济圈”的核心纽带。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进出口商会原会长林龙安表示,应推动四川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进出口贸易加强合作,建立更多的发展新平台,更好地整合利用香港贸易便利化、物流仓储和支付结算等国际化服务“拼船”出海,建立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

“随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川已经站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永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春玲表示,作为内陆西部地区,四川需要香港在融资渠道、科研实力、国际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这也能强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和国际创科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表示,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金融优势,打通西南国际大通道,在更高层面、更高质量地推动四川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改善了西部城市先天地理位置不足的局面,把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仇鸿表示,开放,就是对接先进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生产要素最集中、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香港也是四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川港合作将帮助更多的四川企业与香港优势互补,与港企并船出海、联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香港也将继续发挥所长,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风,共谋合作、共促发展。

▶▶▶ 同根同心共享美好

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的第九大奇迹、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从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揭开神秘面纱;到1986年“一醒惊天下”,两大祭祀坑相继出土大量器形独特的精美文物,引起海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再到2019年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重要文物1万余件,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多重价值再次引爆社会热点、全球关注。

“这棵青铜树太美了!好像巨型水晶灯。”“这些黄金面具是给谁戴的呢?”“为什么青铜人头像的眼睛凸出那么多?这是一种眼睛崇拜吗?”委员们一边看一边频频发问。

“哇!居然能直接看到文物是怎么修复的。”走进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委员们十分惊喜。在这里,透明的玻璃将工作区与展示区分隔开来,他们在欣赏展厅精美文物的同时,也能直击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过程。

“这种体验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太新鲜了。”全国政协委员、九龙东区各界联会常务副会长杨莉珊表示,三星堆非常震撼,没想到在四川地区还存在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明,让她知道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辉煌灿烂,也从另一方面看到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成长历程。

同时,她也表示,四川文旅资源丰富,香港在创意设计、市场推广和授权服务方面有专业经验,两地可以共同寻找在非遗领域的深度合作机会,研发属于两地特有的IP及周边艺术产品,推动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纵深发展,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创新。

在博物馆的川港青少年交流基地,视察团偶遇来自香港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小学的10多位学生。他们是到眉山市第一小学开展互访交流活动的。活动结束之后,又到三星堆博物馆开展研学之旅。

“高约4米的青铜神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当时的人是怎么做出来的,古蜀人的智慧真的太令人感叹了!”其中一位小学生兴奋地对调研组说,“参访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古代中国文明,感觉更加真实,而且记忆也更加鲜明。”

“整个参观过程中,自豪感不断涌上心头,为我们国家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坚乐小学校长马咏儿对视察团说,通过这些精彩展览,香港孩子能够充分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领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表示,无论是灿烂辉煌的三星堆,还是博大精深的“三苏文化”,外界都了解得太少。“可以多借助香港推广包装的力量,讲好四川故事,加深港澳青少年对古蜀文明及祖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联会主席杨政龙表示,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全力推进及加强香港与四川的文化交流,助力香港青年深入了解四川,增进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总商会常务副主席陈瑞娟看来,文创、文博、文旅合作将是未来川港合作的“机遇之地”。她建议川港两地青年和文旅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多样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增进爱国精神。

“川港两地青年作为未来的主力军,对川港合作的长远发展起重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海南社团总会会长李文俊认为,四川目前已为香港青年在川就业创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未来川港两地应进一步常规化举办青年创业大赛、青年交流营、青年实习计划、高校互换生等活动,为两地青年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两地青年交流合作、激发创新活力。

2023-07-21 本报记者 孙金诚 ——全国政协“深化川港经贸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视察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821.html 1 “天府之国”携手“东方之珠” 46,8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