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他们,为非遗而来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徐金玉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1日   第 10 版)

会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参会者齐聚北京:他们或是传承者,倾情展示着经久不息的非遗魅力;或是研究者,用田野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实践,梳理着非遗价值等基础理论;或是传播者,用短视频、跨界融合等方式,让非遗在人们生活中大放异彩。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现场这一位位为非遗而来的参会个体,恰恰用不同侧面和视角,立体勾勒出非遗的万千世界。

论坛形成“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也是华夏文化促进会重要使命之一,我们将与所有非遗工作者一道,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鹏在开场致辞的这句话,似乎道出了此次会议召开的初衷。

作为主讲嘉宾的中国政府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代表苏旭同样对此感同身受。“中国非遗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中国非遗数量第一,取得这一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所有从业者应继续努力,让中国的非遗事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苏旭说。

中国的非遗是丰富且多彩的:宜兴紫砂陶、福州脱胎漆器、宋代点茶、湘绣针法……无论单拿出哪一个类别,都是一篇大文章,而它们恰恰需要一个平台来为其传承发展“指点迷津”。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介绍,大家期望通过构建一个专业、多元而包容的交流平台,汇聚理论研究者和一线传承人、年长学者和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等多元群体。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正是在群策群力的支持下诞生。

“非遗的传承发展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协作。”常月红说,“理论研究者提供学术支撑,一线传承人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参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在这个论坛上,我们希望各方能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享知识,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学术贡献“支撑力”

在活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了一个好消息——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

“专家委员会将致力于推动论坛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我们将定期举办研讨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以期能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支持。”在李宏复看来,专家学者要到非遗传承第一线展开实践探索,青年专家更要勇于担当,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丰富自己,共同把论坛构建成为一个专业、多元和包容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晓英便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非遗价值评估上。在她看来,非遗价值的评估,对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为决策制定、社区参与、文化经济、教育传承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此,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活化创新等维度科学系统建立好评价指标体系,以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实现有标准可遵循、有标杆可追赶。”周晓英说。

“我们要研究水中的鱼,而不是网中之鱼。”怀揣着这样的理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选择用脚步去丈量祖国大地,他们用持续15年未曾间断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境内有33个少数民族有和剪纸相关的习俗传统。“这是一种活态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实践出发,让剪纸还原村社生活,在常识中发现文化事实。”

“非遗要发展,也要充分应用智能化手段。”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梅以传统医药为例,建议运用数智技术对传统医药进行改造,以实现医药文化理论体系的知识图谱化,临床决策规则化。

《中国书画》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青年专家代表刘光立足书法传承作研究。他认为,高校书法专业培养精专业、想担当、有作为、能转化的青年书法人才,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要通过书法的传承发展,在展现中国特色的同时,积极参与推进公共美育。

“书法教育学科建设是引领,人才培养是核心,大学书法教育和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并重、互相促进,吸引和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寇学臣说。

传播塑造“影响力”

《超级宣纸》《淡中之味》《蒸的艺术》……随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主编许柏成的分享,一幅幅绚丽精致的海报映入眼帘。这正是由他带领团队策划摄制的《万象中国》短视频中英文纪录片的主题内容。

“在非遗国际传播上,既要注重学术质量,又要通俗易懂。要在全球视野下来讲述中国故事,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场景,以及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国际观众的接受度。”许柏成说。

传承与传播同样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复原古乐器、扩大古乐器的影响力时,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彭丽颖就颇有心得。“复原古乐器,比对研究多种古籍是基础,还要经过对材料、音域等进行反复探索,试验后定性定型,并要善于利用数控机床、3D建模、AI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不仅如此,为了在好听的基础上,让其更好看,我们还将燕京八绝等非遗技艺放在了8把古琴上,这种跨界融合,赢得了更多受众对于古乐器的关注和青睐。”彭丽颖说。

谈及未来传承之路,此次凭借论文《“中医五行古琴音乐疗法”的价值探讨》获得优秀论文奖的、香港国际古琴养生学会会长风美茵也有感而发。她表示,要让香港的古琴艺术能够“活下去”,并更好地“活起来”,既要抢救与保护好香港的古琴斫琴技艺与表演艺术,还要多组织开展普及推广活动,从初识到深入了解再到沉醉其中,非遗的传承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直在路上。

2023-07-21 本报记者 徐金玉 ——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829.html 1 他们,为非遗而来 46,8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