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纪念谢海洲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刘喜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26日   第 05 版)

“医中神农,药界扁鹊。”“鸿儒大医,一代宗师。”

7月16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举办的“纪念谢海洲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多位与会者回忆起跟随谢海洲学习的经历,不吝赞美。

谢海洲也当之无愧。

他从医6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药学家、教育家。作为我国中药学规范教育的主要开创者,谢海洲参与了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版中药学教材编撰、国家中医药炮制统一规范等工作,还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方剂组副组长、首任中药学系系主任。1976年调入广安门医院工作后,谢海洲是广安门医院内研室的开创者之一,也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

谢海洲故去已经十多年了。纪念他并召开学术研讨会,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学术思想,也是为了让中医药前辈专家的光芒,照亮未来中医发展之路。

▶▶▶一位娴熟医经、熟谙本草的临床大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数千年。每个时代都有名医大师问世,他们悬壶济世,传道授业,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谢老幼承家学,博采众长,毕生潜心临床实践,尤擅内科杂病及妇儿疾病,堪为一代中医泰斗和药学巨擘。”为会议所作的视频致辞中,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这样表示。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看来,谢海洲成为近代既精通中药学又精通中医学的专家,实为难得。他还在会上分享了谢海洲的励志生平——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先到燕京大学植物系随西医药学家周学军、生药学先驱赵燏黄研究学习药物学,后又从师徐衡之、章次公、施今墨、孔伯华等多位名医学习中医,在新中国成立前即拿到医师执照。

“他娴熟医经,熟谙本草,从事临床颇多心得。尤其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如痿证、血证、情志病、风湿病、老年病、男女不孕、中风后遗症、颅脑损伤后遗症等疾病深入研究,见解独特,经验丰富。对我院后来的风湿科、消化科、老年科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年针灸科也经常请谢海洲教授会诊。”会上,广安门医院院长胡元会如数家珍一样,列举了谢海洲的临床成就。他坦陈,谢海洲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值得后辈深入挖掘整理。

这些遗产,从谢海洲留下的学术著作就可见一斑。

除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谢海洲还出版了《谢海洲论医集》 《中医药丛谈》《壶天云烟——谢海洲医文集》《脑髓病论治》《养生趣谈》《医学丛谈》《常用药品小辞典》《药物手册·中药部分》《食疗本草》等20余部学术著作。其业绩及学术经验亦被载入《中国中医人名辞典》《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中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名医奇方妙术》等书中。

“谢海洲教授还曾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沙特、阿联酋、日本、美国等国家讲学访问并进行多次学术交流,名扬海内外。”作为曾经多次跟随老师出访的学生,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王承德的记忆中,谢老的一生是钻研学问的一生,是为病人服务的一生,是培养人才的一生,也是为社会和国家奉献的一生。

▶▶▶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学家

“我期望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方面,同道们加以创新,学生们青出于蓝,勇攀医学科学高峰,将中医药学术传播至全世界。”这是谢海洲在从医60周年纪念会上,对后辈们提出的殷切希望和嘱托。而在同样身为谢海洲学生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姚乃礼看来,谢海洲在医学科学上的创新精神,正是他留给后辈的重要财富之一。

纪念会上,姚乃礼分享了两则谢海洲致力于医学科学创新的故事。一则关于治法,一则关于脑髓病。

“在治法方面,补法是中医常用的治法,谢老常用的扶正培本法就是对补法的具体应用和发挥。所谓扶正培本,重在补先后天之本。其中,补气血重在健脾,补精血重在益肾。谢老常以血肉有情之品来补益脾肾,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血丸’,即重在以血肉有情之品鹿茸、紫河车及山药、白术、桑枝等补益脾肾而起到益气生血、益阴填精、补肾生髓的作用,恢复其造血功能。该药已实现成果转化由药企正式生产,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及部分贫血症。”姚乃礼介绍。

在脑髓病的研究方面,谢海洲擅长治疗癫痫这一疑难疾病。

“古人常以‘风痰’论治癫痫,但谢老认为该病不仅有风痰还有瘀血作祟,尤其是外伤引起的癫痫。因此,谢老运用镇惊熄风化痰开窍的理论治疗癫痫,以天麻、钩藤、全蝎平肝熄风,半夏、僵蚕、胆星、川贝等化痰镇惊,丹参、琥珀活血通络,菖蒲、远志、人工牛黄等开窍醒神,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癫痫康’胶囊,因疗效显著广受患者欢迎。”姚乃礼认为,谢海洲的这些创新实践启示后辈,要从各方面努力加强临床科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这也是大家纪念谢海洲的精神意义所在。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正如查德忠所言,召开谢海洲学术思想研讨会,一要纪念学习谢海洲教授一生热爱中医、钻研中医、传播中医文化的精神。二要通过学习,加强中医理论研究,提高临床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要不断延展谢海洲教授等名老专家的学术精华,让中医前辈留给我们的瑰宝,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带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让中医药文化和技术走向世界,服务于世界,惠及全世界人民。”

在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看来,纪念谢海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他为中医药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更是为了汲取老一辈中医药专家学者为中医药事业,为人民健康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理念,以激发后辈担当起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的干劲和勇气。

“实践证明,人才始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矛盾。培养什么样的中医,怎样培养真正的中医,始终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难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的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作为重大工程之一,指出要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而我们的名老中医专家,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他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国强说。

“因此,将名老中医、药学家们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德医风,不断地加以弘扬、传承、创新、发展、发扬、光大,这是当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任务。”王国强认为,纪念并从谢海洲以及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成长、成功、成名历程中汲取经验,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精通中医原创思维,坚持临床辨证论治、擅长学术研究、善于多学科协同的领军人才,使他们努力成为人民欢迎的真中医、好中医、名中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07-26 本报记者 刘喜梅 ——“纪念谢海洲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7126.html 1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47,1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