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临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英)怀特海
2000年,我曾经写过一本小书《我的教育理想》。其中就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其实,影响教育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传统的教育学一般研究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主要变量,怀特海在这里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天赋。他没有用教师的素养,而是用了“天赋”这个概念,强调了教师职业需要的内在特点,如对于孩子、对于教育的热爱等。我们经常说,好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有时候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不应该过分强调教师的天赋,而忽视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成长价值的。二是学生的智力类型。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力类型至少有偏重言语、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自知和自然等八种不同类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潜能的差异,应该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三是师生对于生活的期望。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高期望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和高期望。人的理想、目标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学生有了明确追求之后,自然能够“不用扬鞭自奋蹄”。四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学校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只有家校社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毫无疑问,怀特海所说的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值得重视的。当然,最理想的教育不仅仅受着四个因素的制约,还有不少“其他相关的因素”,如教育的内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与考试等。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英)怀特海
这段文字,在《教育的目的》原文中是用黑体来表达的。怀特海在这里特别强调了“此时此刻”的当下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此时此刻”的问题。我们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忽视了学生“此时此刻”对于所学习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忽视了哪些能力应该在“此时此刻”就得到训练与培养,忽视了“此时此刻”通过展示、鼓励等影响学生未来精神世界的工作,等等。我们总是容易忽视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而强调未来的幸福,甚至牺牲学生“此时此刻”的幸福来试图实现他们未来的幸福。无疑,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只有把握当下,才能拥有未来。试图牺牲学生现在的幸福来实现未来幸福,只是某些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所以,怀特海指出,教育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所有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需要在细节掌握上耐心又耐心的过程,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学习无捷径”。
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是独一无二的整体,而是教给学生代数——后面没有了;几何——后面没有了;历史——后面又没有了;教他们几门语言,但他们又从未真正掌握;最沉闷的就是文学,所谓的文学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语言学特点、情节的分析,或是对人物的认识。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英)怀特海
怀特海认为,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育应该关注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现代课程生动活泼的源泉。但是,我们的课程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生活“分崩离析”了,学科课程之间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无论是代数、几何、历史、语言、文学等,它们内在的关系被遮蔽了、背后的逻辑被遮蔽了,这就是所谓的“见树不见林”。所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课程来认识生活,发展他们的整体性思维。怀特海举例说,如学习二次方程,“除非二次方程完美地契合在相关课程中,否则就没有理由教任何关于二次方程的东西”。二次方程是代数的一部分,而代数则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工具。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哪怕就是诗歌和音乐这样的东西,数量和数字也会在它们的节奏和音阶里和我们会面。但是,在学校中,代数已经“退化成了一堆无用的知识碎片”,这样是不可能“在孩子生动活泼的大脑中唤起美好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