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险峻奇伟的山西壶关青龙峡景区内,游人总是络绎不绝。可离景区内青龙潭瀑布群只有“一步之遥”的后脑自然村,却因陡坡天堑,将游客和富裕都挡在了山外。村里的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远处的热闹喧嚣,大部分年轻人却不得不外出谋生……
谁也不曾想到,会有个瘦小的男人在后脑村的大山里凿出了470米的通途,让这个村子从此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人就是被当地村民称为“愚公”的牛何松,他修的这条路也被称为“愚公路”。
牛何松是土生土长的后脑村人。退伍后,他曾在晋中日报社担任记者。工作采访中,他看到很多农村依托旅游资源捧起了“金饭碗”,发展迅速,可自己家乡却只能空拥美景,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8年2月,他辞职回到家乡,脑海里一直回响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说干就干,2018年9月,牛何松在微信群里告诉村民们修路的想法,号召大家参与,可他们觉得在这么陡峭的山上修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热血沸腾的牛何松被泼了一盆盆冷水。但军人身上流淌的血性并没有让他气馁,他扛起一面写着“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荒山变金山”的旗帜来到荒坡,用镰刀开出一块地,竖起红旗,一个人默默地凿石头、割草、铲路……
日复一日地坚守,牛何松修路的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人家把工作都辞了帮我们修路,怎能不信他呢?”76岁的李新梅背着铁锹就上了山。
在牛何松和李奶奶等人的感召下,加入修路的人越来越多,这位太行山愚公也从一名单打独斗的“孤勇者”变成了父老乡亲的“领头羊”。
“这条山路虽然不长,但想要在山高、坡急、路陡的太行山里活生生地开出一条路来,非常不容易。”牛何松说。
大型机械来不了,牛何松和村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力方法除草、采石、运石、铺路。山上一块块巨石被他们合力撬起,然后用工具破成小块,再肩背手抬运到工地。
2020年夏天,当石头不够砌路用时,牛何松只好带着村民们攀上2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去采石头。为了安全,他们用绳子拴住腰、系在大树上,慢慢破石头,就这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破出了一块又一块石头,砌成了一级又一级台阶。
因地势陡峭,许多地方无法直立行走,大家只能一点点往前挪,稍不小心就可能滚下山崖。修路期间,他们摔倒过、受伤过,许多危险的场景,牛何松至今历历在目。而他自己,也曾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愚公路”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半人高的大石头,这块大石头是在牛何松埋头修路时,山上滚来的一块巨石。“不是旁边村民把我推开,我非死即残。”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牛何松仍觉得后怕。
还有一次,牛何松乘坐三轮车上山修路,途中车辆突然失控,翻倒在了2米多深的山沟里。等牛何松慢慢缓过神,发现自己的头卡在两块大石头中间,伸手一摸,手上沾满鲜血。所幸,他被匆匆赶来的村民们送往医院抢救,捡回了一条命。
牛何松说,虽然他当过22年兵,但为了能修通这条路,他添了流泪的毛病:受委屈时哭,想老婆孩子时哭,受伤时也哭……他也曾想过放弃,但军人的血性和为乡亲做点事的初心还是让他说服自己,返回村里,继续开山修路。
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了200多天,牛何松最终带领着村民们修通了旅游步道。“全长470米,共砌了359级石头台阶!”在落成之日,牛何松在朋友圈开心地向村民们宣告。
有了修“愚公路”的经验,他又带着十几个村民历时一年半,修通了一条3千米长的步行栈道,打通了自然村与自然村、景观与景观、景观到自然村的旅游通道,乡亲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何松路”。
“我们庆红客栈是全村第一个新开起来的‘农家乐’,起名‘庆红’寓意着红红火火,没想到它真的红火起来了。”村民牛慧凯说,多亏了牛何松带领大伙儿修通了这条旅游路,村民们的生活终于富裕起来了。
一条条“致富路”修通了,家乡的年轻人也陆续返回老家创业,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发展,土特产也有了销路……这个沉睡的村落,如今正被悄然唤醒。
被“唤醒”的不只牛何松的家乡,还有一个个受到他帮助的孩子。
“牛叔叔,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方园园在结婚当天激动地说道。这些年来,牛何松累计资助了12名有困难的儿童,与学校签订了“牛何松爱心基金”,方园园就是她资助的学生之一。在牛何松修路的过程中,已经工作的方园园前后捐款5次。
“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各种荣誉加身的牛何松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他总是和别人说:“若真能移山,只要是好事,做‘愚公’又何妨? ”
(陶如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