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重症医学的诞生改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模式,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重症患者得到救治,成为ICU幸存者。与此同时,ICU幸存者的苦难并没有随着离开ICU而彻底结束,谵妄、吞咽无力、骨质疏松、代谢改变等如影随形,ICU幸存者的死亡率也要远高于正常人,这些表现被统称为ICU经历综合征。
为降低ICU经历综合征的发生率,让患者活着离开ICU且有质量地继续生活,日前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承办、中日友好医院协办的主题为“将呼吸康复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的2023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7届学术年会召开。多位呼吸学科委员专家围绕这一主题,为呼吸康复的进一步落地落实出谋划策。
ICU治疗目标不仅是“活”,更要活得有质量
“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使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是ICU幸存者的致残率居高不下。ICU幸存者出院半年后有60.4%的患者伴有吞咽困难,1年内有44%~62%的患者无法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超过70%的ICU幸存者存在以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精神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ICU经历综合征(PICS),严重影响患者及其照护者的生活质量。PICS会改变幸存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轨迹,而且造成长久的、严重的创伤,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呼吸康复应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坦陈,危重症患者的照护不仅要挽救生命更要预防致残,并且应将危重症疾病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疾病发病早期开始到入住ICU,再到普通病房和居家疗养,全面践行“促防诊控治康”的六字方针,从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6方面并举,贯穿到人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中。而随着康复学概念的不断拓展,呼吸康复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百姓生活中。
“呼吸康复应该也必须贯穿于危重症医疗全程,而‘语药械食居环’则是对ICU患者全方位健康照护的6大法宝。”王辰强调,医护人员还应重视语言、药物、器械、饮食、起居、环境,在帮助ICU患者快速康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医学和科技的进步挽救了更多生命,更多患者得以“活着”离开ICU,但大量ICU幸存者面临着PICS困扰,未来要努力让ICU成为“治病”的场所,而非“致病”的地方,要让ICU的患者不仅活下来,还要“有质量的生活”。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稳定期患者康复,对于危重症患者,我们更多重视于生命的救治。其实,康复需要贯穿于危重症患者医疗的全过程,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让患者离开ICU后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多学科协作以及共病处理的问题。强调患者健康效益的最大化与健康公平,全方位施行健康照护,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综合、高效、全面地维护患者和人群健康的目标。”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彭明强教授补充道。
改变观念、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CU经历综合征对ICU幸存者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原有的疾病,患者不仅要面对ICU所带来的并发症,还要应对医源性并发症,尤其是多重耐药以及医疗碎片化等问题。”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赵红梅教授看来,需要改变观念、多学科协作,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ICU经历综合征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是需要大家共同关注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赵红梅指出,ICU经历综合征的管理是身体功能、认知、心理、营养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而不仅仅考虑身体功能。在整个ICU经历综合征的管理过程中,应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为核心,成立多学科诊疗团队,组织多学科讨论,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定制个体化的呼吸康复方案。
“呼吸康复治疗一定要引入药师的参与,优化患者的用药方案,尽可能减少患者所使用的药物。”赵红梅强调,呼吸康复与临床治疗是ICU患者诊疗的左右手,应该将呼吸康复贯穿危重症患者管理的全过程。她期待,未来可以基于多学科团队的合作,评估ICU经历综合征患者及家庭的需求,多学科、多维度的诊断和评估,为患者制定综合康复计划。
“呼吸康复还是慢病管理的核心,是对慢病患者的综合照护。从身体到心理、从疾病治疗到社会关系都被囊括在呼吸康复的管辖范围内。”赵红梅介绍,呼吸康复在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后,给出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运动、行为改变等,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并且长期维持。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临床医生要针对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状态、急性发作情况、焦虑抑郁、共病、吸入剂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过后,针对患者最为核心的、最需要解决的2~3个问题开具相应的处方,实行对症治疗,治疗好转后再进行下一轮的评估。
“此外,运动训练是呼吸康复训练的基石,是呼吸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下肢运动训练,对患者肺功能、运动功能、生存质量等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赵红梅说,患者在ICU内积极活动和运动能改善离开ICU时的身体功能,减少出院时的活动限制,并降低ICU幸存者6个月的死亡率。对于呼吸慢病患者而言,运动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近年早期呼吸康复比例有所上升,但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希望国内ICU医生尽早转变观念,以降低ICU经历综合征的发生率。”赵红梅呼吁。
提高全社会和医学界对呼吸康复的认识度
“我国呼吸康复还存在认知不足、投入不够的现状。比如:医护人员对呼吸康复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康复科医生对以呼吸康复为主的脏器康复认识及能力不足;公众和患者对呼吸康复知晓率低下;医学院校没有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呼吸康复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没有建立系统的呼吸康复治疗规范及评估体系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王辰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呼吸康复学科建设。编写呼吸康复的专门教材、系列丛书,同时可将呼吸康复内容融入5年制本科教材和7年制研究生教材中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制定呼吸康复流程规范、共识、指南、行业标准,尤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行业标准;推进呼吸康复的教育、培训、研究,争取医保的政策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
建立呼吸康复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呼吸医师、康复医师、ICU医师、PT、RT等专业人员的能力;加强PCCM呼吸康复专修、单修人才的培养;
构建完善的呼吸病防治体系。从控烟开始到临床治疗,再加上呼吸康复,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依托呼吸专科医联体建立呼吸康复协作组,开展系列培训,包括研修班、培训班等,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网络、面授等。
推进呼吸康复的转化医学发展,加强呼吸康复支撑平台建设。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到药学、到器械研发、到卫生政策、到社会宣传、到社会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向基层推广呼吸康复,所有的委员就是宣传队、发动机、播种机,呼吸康复要形成燎原之势。
“对康复的认识和重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呼吸康复必将成为康复医学最为重要的和有机的组成部分,呼吸康复医学是必须要有所作为的。”王辰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