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前,65岁的张大妈突然感到四肢乏力、不得劲儿,她参照以往“经验”,先吃了一颗对乙酰氨基酚,症状缓解不明显,接着先后又吃了止痛片、布洛芬、罗红霉素及感冒胶囊,还是没有效果,反而出现了恶心、呕吐及腹胀等不适。起初张大妈以为是自己胃炎犯了,也没太在意,后来家人发现她的肤色越来越黄,建议她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于是,张大妈赶紧来到浙大二院肝病专科门诊。由于临床症状较明显,医生建议住院筛查治疗,结果发现张大妈已经是肝衰竭。面对检查结果,张大妈不敢相信,自己平时也没有啥基础肝病,怎么好好地就肝衰竭了呢?
鉴于大妈的病情以及用药史,肝病专科主任医师唐翠兰当即让她停用了所有可疑的药物,开始抗炎、护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并安排了人工肝(血液净化的一种模式,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积极筛查可能的肝细胞损伤的病因。排除了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原因,最终考虑为药物所致肝细胞损伤。既往张大妈有连续10年每天喝酒的习惯,造成了酒精性肝病的基础,加上这次反复服用各种感冒药,就导致了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衰竭。在肝病专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现在顺利出院了。
实际上,与张大妈类似的患者不在少数。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愈发常见,加上流感频发,很多家庭都有囤积药物的习惯,经常是西药、中药和保健药品叠加使用,肝损伤案例屡见不鲜。
哪些药物会引起肝损伤?据报道,目前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至少有1000种。由于基础疾病、处方和用药习惯、体质等不同,不同国家及地区导致肝损伤的药物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包括传统中药、保健品、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哪些情况容易出现药物性肝炎?老年人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的降低,会增加某些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风险。女性对某些特定药物的易感性更高。大量饮酒会增加某些特定药物的药物性肝损伤风险。基础疾病较多、常需要联合用药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
如何识别药物性肝损害?如果有长期口服慢性疾病的药物,或近期大量使用一些药物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及腹胀等症状,就需要警惕了。若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小便颜色加深,也需注意药物性肝炎可能。
药物如何对肝脏造成损伤?直接对肝细胞造成破坏与药物剂量相关。比如,常见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1g以下对肝脏无损害,大于5g便会损伤肝脏细胞,大于10g甚至可能导致肝脏细胞大量坏死,引起肝衰竭。张大妈的例子便是叠加使用过多的解热镇痛类药物所致。特异性肝损伤与药物本身无关,主要与人的体质相关,大多数人用药后不会出现肝损伤,但少部分人由于体质原因会出现相关症状,比如在抗结核治疗期间,约10%的用药人群会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仅少部分人群会出现严重的肝损伤,甚至肝衰竭。间接性肝损伤多见于使用新型免疫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的肿瘤病人,近些年发病人数攀升,主要是药物影响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损害。
怎样避免药物性肝炎?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应避免使用非正规渠道出售、来源不清、成分不明、疗效不确切的保健品和中草药。如果应用的药物有引发肝损伤的风险,或存在药物性肝炎的高危因素,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测肝功能。养成详细记录用药的习惯,口服药物治疗期间戒烟戒酒。
提醒大家,药物性肝炎是可以避免的,一定要安全用药,杜绝滥用药、随意用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 吴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