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民主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既有不同民主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也有各种民主实践和民主模式的基础条件与环境,当然也包括围绕民主观念、民主价值和民主认知的差异性观点。在民主的建构和发展进程中,当政治结构具有初步的稳定性、物质的基础正在逐步累积时,后者对于民主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就会更加凸显出来。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但在变化特别迅速和重要的时刻,观念和文化才显得尤其具有力量。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因为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民主的实践模式也是不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复兴征程上长期实践的政治协商,对于调整政治关系、建构政治制度、规范政治行为、涵养政治价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淀形成了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在内的独特文化形态,即政治协商文化。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生长,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离不开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启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在民族的团结进步、国家的建设繁荣、人民的幸福安康、世界的和平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政治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民主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什么民主制度建构是一蹴而就的。民主总是在发展、进步,协商民主也总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进而言之,协商文化也总是趋向于不断改善和进步。内在的价值合理性与客观的现实合理性,给协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断拓展的时空维度和边界。
协商文化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以人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设计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通向这一伟大目标的道路有许多条,道路的不同意味着差异,但每一种真正的人类行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就是真正关怀人的条件下,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提升和相互充实,实现文明互鉴。协商民主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商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差异,真正体现相信和推动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努力使人成为享有自由的主体,努力使民众具有社会归属感、存在价值和意义,维护尊严和正当权利,实现超越于物质的价值满足,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协商文化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以平等为前提。平等是创造和拥有良好政治关系的前提。具有不同肤色的人,来自不同族群和宗教信仰的人,物质条件存在差异的人,知识基础程度不同的人,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都拥有为自身进行合理辩护的权利。资源不平等的人、话语不平等的人,在协商实践和我们的观念中,都应当在相同的规则下、以平等的态度实现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平等的协商文化,还在于能够运用民主集中制,发扬优良传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对各种意见和批评,就要让大家讲,哪怕刺耳、尖锐一些,我们也要采取闻过则喜的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能听意见、敢听意见特别是勇于接受批评、改进工作,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现。
协商文化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务与现象,既包括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发展和变化,也包括人们对于这些现象和事务的抽象与概括。“桂在协商”“有事好商量”“请你来协商”等地方创新实践,为我们理解协商民主提供了新鲜资源。协商文化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文化,是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的文化。离开事实和逻辑本身,协商文化就会演变成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观点在事实和逻辑之后,文化也植根于事实和逻辑。只有尊重事实、符合逻辑、回归常识,才能够打破迷信、谬误和幻觉,才能够滋养现代的协商文化。
协商文化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以共识为诉求。民主从来都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民主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切身利益问题。当涉及人类共同的利益存在差异性立场和观点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方式来解决分歧。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进步。协商民主是达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贯穿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环节的民主实践之中,深深嵌入了中国政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是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团结的过程,是画出最大同心圆的过程。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念、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才能够在新起点上以中国式民主的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是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这种政治协商文化提供了民族基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是现实的,有助于为民主政治实践提供更多价值关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是发展的,它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是世界的,它在中国的土壤中萌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式民主的特色,展现了世界政党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趋向。
观念和文化终究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为基础的,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抽象。协商文化要能够塑造人的经验、持续地构成我们当下观念基础的那些支配性的认知模式、表达方式和理解路径,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到发展问题上。协商文化产生于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实践,也需要更好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来维护。新的观念和认知,就像新鲜空气一样,终究会分解腐朽的、落后的、僵化的、固执的观念和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具备民主、开放和发展的政治姿态,有助于推动吸纳不同政治主体在政治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塑造不同政治主体的现代政治心理和政治人格,激发不同政治主体的合作性政治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文化,是前向的文化认知模式,回应协商政治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历史与传统中发现资源,但答案存在于着眼未来的思考。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文化的发展,需要在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过程中走自己的路,凸显主体性。需要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开拓进取中,凸显创造性。需要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世界性。政治协商文化,是对自己时代主题、实践需求的反映。唯有从时代和实践出发,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它、理解它、把握它。
(作者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广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