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联合多领域10余位科学工作者在中国近海演变规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在国际上从跨学科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近海过去几十年的演变规律,揭示了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在我国近海长期演变中的协同作用。相关成果以“气候变暖下的中国近海”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旗下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上。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该文章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1950年以来中国近海表面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0.10–0.14摄氏度,至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加速。其中,东海增暖最快,冬季升温显著快于夏季。增暖趋势还引发了日益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中国近海“海洋热浪”的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平均强度均在显著增加,造成了珊瑚白化和渔业、养殖业的重大损失。
随着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的增加,中国近海总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增暖和富营养化共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缺氧和酸化趋势,威胁着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伴随着物理和化学背景的改变,中国近海的浮游、底栖、鱼类生物群落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呈现出“小型化”和暖水物种北扩的特征。
文章通过气候模式预估,未来上述变化趋势将可能进一步加剧。文章建议,应进一步加强中国近海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关注近岸和次表层增暖、陆架环流和海气通量变化、多因子联合作用机制、生物多样性预测等研究热点,并倡导在未来的近海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