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因群众自发组织民间业余篮球赛而火爆出圈,被网民称为“村BA”。台江县借势“村BA”群众大舞台,既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又重质量、做好旅游服务,吸引众多游客。与此同时,推动香米、鲈鱼等生态农特产品大卖,探索出“以赛助旅、以赛扶产”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
在贵州民族地区,此类成功探索还有不少。如榕江县乐里侗乡景区用“斗牛”文化促进“文旅+科技”融合发展;靠着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的小黄村,让非遗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绚烂。我们完全可以大力促进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民间文化与文旅产业、生态农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以开放态度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赛马、斗牛、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民族地区戏剧、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多元,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等民俗活动频繁。建议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专项扶持,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走上舞台、走上荧屏、走进网络,促进文体旅农融合发展。
二、以开发理念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旅游。民族地区自然保护、文物保护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数量庞大,是旅游发展的黄金名片。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就是发展遗产地旅游,让群众在旅游发展中获利,从而以更大热情保护遗产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就是非常成功的实践。但目前的政策是保护有余,开发不足。建议放宽民族地区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发展文旅产业限制,支持其修建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遗产地旅游,让各族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增进交流、理解、欣赏和尊重,让民族地区旅游成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民族地区创新发展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党的民族政策扶持下,很多民族地区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时代性飞跃。但民族地区由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约束越来越紧。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既需要国家自上而下加强“顶层设计”继续给予倾斜支持,也需要鼓励民族地区自下而上“因地制宜”创新创造。建议在继续对民族地区给予倾斜扶持的同时,以民族地区州级区域为试点,对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等国土空间实事求是进行重新普查,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进行重新规划,缓解乡村振兴中越来越紧的国土空间规划约束。对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行全面监测评估,与区域内碳排放指标进行中和,实现区域“零排放”,缓解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排放指标约束,为国家分区域推进地区“碳中和”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