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元素,赋予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戏曲、舞蹈、音乐、美术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在连续的艺术实践变革中逐渐壮大发展。
以戏曲艺术来说。戏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它源自汉唐时期的汉乐府、参军戏,到宋朝与元朝的宋元杂剧,直到形成现在的戏曲艺术,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创新性。虽然同六百年的昆曲、八百年的福建梨园戏相比,京剧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但它依旧吸收了百家之长,历经几代京剧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美学风格,最终成为国粹。
梅兰芳先生是最早把中国京剧带到国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1919年,梅兰芳先生去日本作文化交流,他表演的京剧惊艳了东瀛三岛。彼时,日本社会正经历政治、科技、文化改革,一些有文化情怀的日本商人看到中国京剧的魅力后大为赞叹,同时也启发他们一定要通过改革让日本本土文化传承保留下来。梅兰芳先生还出访美国、苏联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中国京剧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离不开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
京剧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出重大变化,京剧逐渐划分为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不过,现代京剧还没有做到清晰完整、精致完美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无论是在国内与观众贴近交流,还是让新创本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广泛交流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同时,京剧本身也面临如何创新剧目、创新发展表演手段的“拷问”。
我常常思考,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根据艺术本身发展规律推陈出新?
我联想到,从2005年开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专业的师生们连续多年赴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城市巡演,他们创排的剧目《京剧第一课》采用了将京剧课堂教学搬上舞台这种新型表演模式,向海外观众展示了基本功训练、排戏等过程,这台剧目在欧洲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大获成功。
这件事情启发我,要在传承京剧传统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创新表演形式,探索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做大做强自己,让京剧不断焕发强大生命力。
目前,北京京剧院正在创作一部新剧目,以法国17世纪作家莫里哀的《吝啬鬼》为原型,通过京剧服饰、京剧唱腔等京剧形式包装,深度互鉴中法两国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部新颖别致的京剧小剧场剧目,并受邀参加明年在法国举办的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年活动展演。我们希望这部戏能为推动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尝试多种方法让京剧艺术面向未来深耕,给予青年演员丰富的实践平台,鼓励广大戏曲演员和爱好者深入到大众中,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戏曲魅力,让“国粹”在新时代继续闪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