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迎接创刊40周年,人民政协报社邀我到报社口述两个多小时,重点是报社创刊的前前后后,其中曾提到创刊前的两期试刊,也提到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抗战一事》征文,都比较粗略。十分凑巧,日前翻看杂物,寻找几次未得的《人民政协报》试刊一二号呈现在我的眼前,还有因为报社《抗战一事》组稿,赵朴初修改稿和宋希濂的信原件竟在一个大信封内装着,让我惊喜万分。由此,撰文细说这两件旧事。
《人民政协报》试刊一二号,我是亲自参与采编的人员之一,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专门收藏了一份,但多年未翻找过。因为这次找到了原件,大信封中还有一封政协机关陈唐晓同志2009年给我的一封信,才想起这一年是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唐晓同志为机关党委的一个内部刊物组稿,找政协报资料室和其他报社老人,都找不到试刊一二号,却从我这里找到了。他同我通电话时还说,他已复印了一份试刊一二号,给政协报了。很有可能,现在报社资料室还没有试刊一二号原件。为此,我决定把收藏40年的《人民政协报》试刊一二号捐赠给报社。尽管纸张发黄易碎,但毕竟是原件,从报纸历史的角度,存放在报社更有意义。
在1982年11月10日和19日人民政协报两期试刊出版之前,中央书记处已经批复同意全国政协创办机关报《人民政协报》,但邓小平同志的报头题签却迟迟没有下来。全国政协机关党组研究决定,先试刊,搞出报纸的大体模样,小平同志的题签等正式创刊时再用更庄重。
试刊报头用什么字体呢?机关党组没有具体意见。《人民政协报》第一任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还没有任命,但实际上人已到位。总编辑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也是老报人的萨空了兼任,副总编辑提前从光明日报社部主任的职位上调进全国政协机关的徐亦安和张西洛两位老同志,都是资深老报人,两期试刊由他们俩负责。还有两位助手,一位是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20年的本文作者,一位是刚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邹士方,同在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张西洛和我跑外组稿和写稿,政协、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部分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到处跑。我在组稿写稿时,遇到什么问题,直接请示张西洛。徐亦安坐镇政协机关,写稿审稿定稿加画版样,排版印刷则全部放在光明日报社排字拼版车间和印刷厂完成。邹士方则在机关编辑四版副刊,有时也出去组稿。署名的摄影记者郑瑞德和罗明扬,都是中国新闻社和光明日报的记者。
试刊的报头怎么办?请哪位名人书法家写吧,只能用两期试刊。如果排一般的印刷体,又显得不够郑重。最后张西洛同志提议:可以搞集字。让机关档案室帮忙,集敬爱的周总理的墨宝,很多同志都能认出来是连任三届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的字,既庄重又是对周总理的怀念!也就两三天时间,档案室很快送来周总理的集字,问题迎刃而解。
198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为了配合当时宣传全民族共同抗战的新形势、新情况,《人民政协报》决定开展《抗战一事》征文活动,号召各级政协委员投稿,并主动安排具体人员采访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人物,这次征文收集到一批属于亲历亲见的有史料价值的稿子。我分配到两个重点采访对象:一位是在北京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一位是已在纽约定居但每年仍回国参加人大政协大会的抗日名将、时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的宋希濂先生。我曾登门拜访赵朴初副主席,原定采访两个半天,但赵朴老和夫人陈邦织谈兴甚浓,同意采访七个半天。我除了交了几千字(有字数限制)的征文稿,还写出数万字的《赵朴初往事录》,在几家报刊连载发表,后收入《民主人士》一书中。我现在收藏保存的赵朴老的亲笔修改并重写数页的稿子和宋希濂将军的亲笔信,足见他们这一代人的爱国之心是多么赤诚!而以一推十至百,则可见《人民政协报》当时开展《抗战一事》征文活动的收获是多么可观!
(本文作者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政协报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