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吴尚之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12日   第 07 版)

《古人谈读书》 吴尚之 著

部分古书译注

部分古书译注

部分古书译注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韩愈:读书“四患”

韩愈在他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提出了读书“四患”。他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认为,读书学习,担心的是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够透;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我们在读书学习中,也要克服古人早已看到的“四患”,做到多读多思,终身为学,知行合一。

刘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平公曰:“善哉!”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人到老年,读书学习,即使不如日出之阳或日中之光,但也如炳烛之明。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此处,杜甫明确提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古人将冬天分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杜牧: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杜牧在《樊川集·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愿尔一祝(同‘嘱’)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在这里,杜牧谈到了一个如何处理读书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日常之中,读书与工作、读书与生活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实际上,有不少人往往以没有时间读书为由,而放弃了读书。从杜牧的诗中看到,我们可以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方法,每天再忙,也可抽出少量时间读十页书,即“一日读十纸”,时间长了,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不说“一月读一箱”,一年或可读一箱。一生下来,则可到达“读书破万卷”的高峰。如此看来,忙不是人们不读书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即使工作和生活再忙,也都可以找到读书的途径,品味浓郁的书香。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更多内容可关注吴尚之著《古人谈读书》。)

2023-08-12 吴尚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8035.html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8,03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