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身份证。文化是人类留给自然界的痕迹;文化是动态的,在变化中有张扬、有碰撞、有博弈;文化是需要传播的。
梁晓声先生说:“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余秋雨先生说:“文化是历史对后人的一种设计,留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文化的灭亡从失去记忆开始,而激活一种重大文化记忆足以挽救整体生命。”王蒙先生说:“一个民族一旦丧失对本民族的文化崇拜,就没有了文化根基;一旦丧失对本民族的信念崇拜,就没有了精神支柱;一旦丧失了对本民族的英雄崇拜,就没有了国家正义。”
当前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易中天先生就文化与世界对话有过一段发人深思的描述,他说像《千万次地问》那首歌。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科技、思想、制度,寻找自强和现代化道路,那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而西方并未等量引进中国文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那是“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穿西装、过美国母亲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喝人头马、看阿凡达、逛东南亚,没有了之乎者也、长袍马褂,这是“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就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当前社会上出现太多四不像的快餐文化和西方节庆文化,一段时间甚至在诗书画等传统高雅领域出现比丑、比乱、比无厘头等恶俗、无底线的文化现象,腐蚀着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我以为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最能体现国家特色的就是文化,最不能也不应全球化的就是文化。地球文明将趋向求同,文化却从来也永远会是存异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包含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的自觉。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重家国情怀:家庭、家族、国家;重人伦道德、社会责任、终身修为。中华文化对我们的人生信念的深刻影响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特质。中共二十大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辉煌”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家是母亲的“文化场”,家是母亲以文化人的“职业场”。共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千千万万家庭以好家风支撑好社风,以小家促大家,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而提高公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传统节日庆典作为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是中华文化生活的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既需要传承保持民族性也需要创新体现时代性。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中华孝亲美德与感恩文化之独特优势的永久保留和传播。设立中华母亲节有利于唤醒天下母亲的教育担当,激活儿女的孝道之心,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敬老孝亲美德,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让我们共同崇尚母爱、母教、敬母、孝亲;坚持倡导:感恩母亲重在行动;传承好家风母亲有责;为母善教子为国育良才;社会进步母亲先行。坚持学孟母教子、学孟子做人,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母亲、崇尚母爱、重视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家庭成为仁爱和谐之家、勤俭清廉之家、礼义忠孝之家、学习健康之家。希望更多的女性成为国家、社会、家庭都需要的、有足够文化自信的合格“慈母、孝女、贤妻”!
让我们一道为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倡与议!为选择传承宏大的文化记忆践与行!为给中国人一个自己的母亲节鼓与呼!努力做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注:该文为作者在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上的发言。作者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十四届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