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而要让孩子们拥有“四个自信”,必然要让他们了解本国的文字和历史。——编者
有人说,认识中华文明,需要从安阳殷墟开始。它像一束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前进之路,也铸就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安阳,甲骨文的诞生之地。正所谓“一片甲骨惊天下”,关于甲骨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它们诉说着过去,讲述着现在,也在展望着未来……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深入推动甲骨文研究、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出了重要指示。
近日,记者跟随教育部“1+1”新闻发布会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感悟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魅力,了解借助千年古文化育时代新青年的故事。
走进安阳,也许每一位游客都会感慨一句,“中华字都”真可谓名不虚传。高铁安阳东站的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安阳市文体中心的甲骨文字装饰、市区主要公交站点、36000多套道路窨井盖,处处体现出殷墟、甲骨文元素。
“安阳市105座甲骨文书屋让书香飘满城,37所甲骨文特色学校让孩子们亲近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融入安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慧芹如此介绍。
特色学堂受热捧
如何让古字、古文化焕发新生命力,让更多的青少年喜爱汉字,进而衍生出对汉字、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作为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反映着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承载着普及性和学术性的双重使命。2014年,社会教育活动“甲骨学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成立。
文以化人,字以载道。在“甲骨学堂”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以甲骨文为核心元素的学习器具,拼图、模型、图本、雕版印刷、文创作品等等。
“我最喜欢那个拼积木形式的。”安阳市北关区莲花小学七年级学生赵可欣有些害羞地向记者们介绍着她在“甲骨学堂”中的收获,“在我6岁的时候,就经常来博物馆参加这个‘甲骨学堂’活动,通过活动我更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我们班还有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这个活动。”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们带孩子过来感受课程,发现这个课程做得特别有趣。让孩子体验活动的机会特别多,比如说在传统节日做一些小扇子、风筝、竹简、体验雕版印刷等,孩子特别感兴趣,我们就一直坚持带她参与到现在。”拉着小外孙女的赵可欣妈妈向记者补充介绍说,“小外孙女在7岁时,也开始加入‘甲骨学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了。”
据了解,中国文字博物馆自2018年开始,开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吸引了4500组家庭参与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汉字精神励少年”活动已走进16所学校,惠及学生2万余人,助力“文化下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助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引领不同年龄的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我爱甲骨文”进校园公益活动已走进40余所学校,惠及近9万名中小学生。大力传承弘扬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传统,为树立青少年的汉字文化自信,弘扬汉字文化魅力产生了独特影响力。
数字焕活古文化
“在这颗蔚蓝的生命星球上,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世界四大古文字,唯有中国的甲骨文始于三千六百年前,活态演进,沿用至今,这是何等的了不起?”打开“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首页界面吸引人驻足欣赏。
为吸引更多公众体验甲骨文魅力,“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通过故事性引入、游戏化互动、社交化分享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近甲骨,了解汉字的演变。
“像‘火箭’这种甲骨文时代没有的词语,能不能尝试用甲骨文表示?”孩子们如此天马行空的问题也可以在“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中得到回应。通过文字临摹、文字创造等功能,小程序不但培养了青少年对甲骨文、古文化的兴趣,还有利于对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前,该小程序已成为中小学、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社会教育部门开展甲骨文研学的有力线上支撑工具。
走进该小程序的研发中心——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蕴含甲骨文特色的图标。“这个图标就是一个甲骨片,甲骨片中有一个甲骨形式的‘文’字,旁边的一些小方块则表示着大数据的意思。”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说,这是一个跨专业、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研究基地,意在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甲骨文考释研究中。
古今融合,焕发新活力。“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多地去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从而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走访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刘永革主任一边向记者们展示着“了不起的甲骨文”应用小程序,一边讲道。
原来,地处甲骨文发源之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的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还充分利用地域和文化优势,打造了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
据了解,作为当今最大型、全免费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殷契文渊”从2016年开始实施建设至今,每年至少50多名师生和学生参与研发与维护,访问量超过140万,数据下载量超过14万次。用户包括国内外甲骨文古文字专家、古文字博士、硕士以及强基计划的本科生、古文字爱好者、书法爱好者、中小学教师等。它以极高的专业水准及广泛的影响范围,让更多青年体验到甲骨文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抓好校园主阵地
“每年组织培训甲骨文骨干教师100名,为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据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慧芹介绍,多年来,安阳市坚持开展“甲骨文进校园进课堂”“甲骨文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建设全国第一所以甲骨文命名的“甲骨文小学”,相继建成省、市级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37所。
“甲骨文进校园,相应的教师培训须先行。我们学校因为是甲骨文教育特色校,每一期都会有老师参与培训学习,效果非常好。”安阳市中华园小学校长张丽娟表示相关培训增添了教师们的世界眼光、中华气质和安阳底蕴。
作为甲骨文教育特色校,中华园小学的校园内到处都充满着甲骨文的元素。刚踏入校园大门,坐落在门旁的“甲骨文书屋”便让来访的记者们停下了脚步。“这个书屋是由被评为河南省书香班级的三年级八班的孩子们负责日常管理的。”话语间,校长带领大家环顾四周,并指了指书屋中的各种小作品,“这个书屋里所有装饰品,都是由该班的学生和老师亲手制作而成的,例如这个灯笼上的十二生肖,还有这些小字签上面都蕴含着甲骨文元素。”
隐性课程建设得好,显性课程也不能少。据了解,为引领孩子们认识甲骨文、爱上甲骨文、传承甲骨文,安阳市中华园小学还自编了甲骨文电子教材,拍摄了三十期中华娃娃甲骨文大讲堂,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作为专题慕课供全国的孩子们观看和学习。
“我们也创设了一些校本课程。”副校长许新新向记者展示了学校自编的教材——神奇的甲骨文。“这两本分别面向不同的年级学段。除高年级段的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参与教材编写外,基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参与了我们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甲骨文教材、甲骨文操、甲骨文歌……将甲骨文化充分融入中小学课堂,让甲骨文基因在中小学、幼儿园落地生根。“多样、鲜活的载体让孩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习了我们的中华最古老的文字,体会先人智慧,进而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由衷地感到自豪。”张丽娟校长在回答甲骨文如何助力自信少年培育这一问题时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