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重装亮相

本报记者 付裕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24日   第 12 版)

▲凤形佩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重装亮相。

新版“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对2011年旧版内容作了全方位的调整和提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力图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玉器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

玉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大宗,馆藏各类古代玉器近9万件,序列完整,品质上乘。既有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玉器,也有不同用途的代表器类,唐、宋、辽、金中古时代的收藏世存稀少,尤为珍贵。此次展出480件(套)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器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数量多达80余件。此外,展览还特别增加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的各类矿石标本20余件,以丰富展览内容。

此次展览以“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前后贯穿、互为联系的单元,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玉器从饰品到神器、礼器,再回归世俗,由帝王贵族专享到普及民间的发展轨迹,同时展现玉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与审美意境。

很多展品都是中国玉文化的精品。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的凤形佩,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的代表。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玉鸟及鸟形纹饰。凤鸟具有长长的尾羽,其原型可能源自孔雀或雉鸡。

展览展出了商代晚期妇好墓中的玉凤,在造型、风格、纹饰的雕刻手法上都与此佩极为接近,应该是同时代的玉制精品。

与凤形佩同时展出的,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凤冠人形佩。《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商人视玄鸟为图腾,拜祭玄鸟也就成为商人祭祖仪式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玄鸟”众说不一,或曰燕子,或曰凤凰。此商代凤冠人形佩的冠部形式与同墓所出的玉凤的装饰与造型完全相同,手足亦似勾爪,说明戴冠者并非普通的崇拜者,而是扮作神鸟的巫师。人像足下有榫和圆孔,表明祭拜时需要将其固定或安插在一个手柄或器座上。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玛瑙玉组佩,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玉器成就。广义上讲,两件或两件以上的饰件组合就可以称之为组佩,但通常意义的组佩指的是西周以后逐渐形成的全身佩戴或悬挂腰间的佩玉组合,以牌、璧、珩、璜、环作主体,以觿、管、珠、冲牙、动物形饰等为配件。组佩是周礼制度的物化表现,佩饰的材质、架构、长短则成为区别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标志。地位越高的人组佩的长度越长,结构越复杂。此外,组佩系在身上,行路时环佩叮当,还有节步作用,用以彰显主人的从容气质和优雅风度。西周时期,组佩多从颈部延至胸部甚至膝下;战国时期,组佩改为腰部革带悬系;汉代中期以后组佩逐渐消亡,后世虽鲜有出土,但腰部悬系的传统一直未变。

2023-08-24 本报记者 付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8649.html 1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专题展览重装亮相 48,6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