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乡村田野,触见非遗

本报实习生 李雨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25日   第 10 版)

炎炎夏日,暑气袭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践团队选择以非遗为主题,在实践中探访非遗传承人、发现非遗之美。

“到达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半截河道村的时候,正值盛夏,永济渠故道四周开满了荷花,两岸的核桃树也长得茂盛。”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永乐屿成实践团队的许傲然说,“这里曾是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古人在这里沟通南北,往来征战。而今时过境迁,这里已不被大众所知晓,于是我们有了制作中英宣传片的想法,想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条古老的河道,也希望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为此,永乐屿成团队的成员们前往永乐店镇开展调研,实地拍摄素材、采访村民,并多次与永乐店镇文化局取得联系,得到了口述史、纪录片等资料,充实了纪录片的知识含量。

如今,团队的纪录片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团队成员们边开线上会议,边对文案进行精益求精地修改和校对。“真正整理文案、素材,剪辑纪录片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团队成员曾子易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高兴能够为这段古道历史的讲述、对非遗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永乐店镇,还有非常多的非遗值得了解,如同在半截河道村的道教音乐、武跷会等,它们身上有着同样感人、动人的故事。每一项非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人的坚守,我们的宣传片会继续制作下去。”许傲然说。

而在安徽省的宣纸发源地——宣城市丁家桥镇小岭村,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同学们也在感受着非遗带来的震撼。

“走进宣纸制作工坊,能够闻到一股纸张特有的香气,我们看到工人师傅穿着汗衫正在捞纸,在小小的车间里汗如雨下地劳作。”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寻梦皖忆实践团队的闵楠回忆道。她负责对宣纸传承人的采访,是寻梦皖忆实践团队“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调查的一部分。

闵楠和实践团成员们的采访对象是“大国工匠”、捞纸工周东红。“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我们心里很紧张。”闵楠说,“但令我意外的是,周老先生十分和蔼,面对我们的问题也是知无不言。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手艺人的谦逊和对传统手艺的珍视。”

“周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所制造出来的宣纸的严格要求。”闵楠说。宣纸制作,看起来是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一晃一捞,事实上,这几十秒的动作间蕴含着“大学问”。制作出来宣纸的好与坏、薄与厚、纹理如何,全都在这一捞上。“为了保持手感,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都要重复练习这样的动作1000多次,这样的敬业和坚持,实在是令我感动。”

在闵楠看来,暑期实践为大学生打开了了解非遗的窗口,让大家真实地看到一门手艺所处的环境和当地人的情怀,在跟手艺人们沟通采访时,常会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时代变化很快,但非遗依旧保持着恒久魅力。希望大学生们多多走进乡村田野,亲眼看一看我们千年的文化瑰宝。”闵楠说,她所属的寻梦皖忆团队也会继续发挥青年力量,探寻徽州文化,传承非遗魅力。

2023-08-25 本报实习生 李雨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8696.html 1 乡村田野,触见非遗 48,6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