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必有三表
墨子提出:“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这里,墨子为我们提出了判断言论、文章和读物是非对错、真伪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要能追根溯本,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第二、要能推究它的缘由,向下考察百姓耳目的实情;第三、要能用之于实际,就是把它应用到刑事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大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为依据,以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普通百姓的直接检验和国家治理的社会效果为准绳,来判断、评价文章、言论的是非对错与真伪好坏。墨子提出的这些观点和见解,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言,具有超前性和独到眼光。就今天的读书学习而言,对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古代典籍文献,如何选择、判断阅读内容,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班固:学者之大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了后世如何对待经典文献及其传注,怎样克服治学的重大毛病等问题。他说:“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两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即后来的人变本加厉), 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他告诫我们,后世的人们所看到的经典文献和解释这些经典文献的传注,这两者实际上已经相互背离了。一些所谓博学的人不讲究多闻阙疑,于是破碎文义,强辩立说,背离经文本义,不通古字,破坏文字形体。以至于解说五个字的文章,达到两三万言。后来的人又相互攀比,所以幼童抱守一艺,到头发白后才能讲说,人们安于他所学习的东西,诋毁他所没有见过的东西,最终自己欺骗了自己。这些都是学者的大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谈到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为学之道,在于守正创新,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为了强辩立说,将主要的工夫都花费在注释解读方面,导致破碎文义,背离本义,以至于解说五个字的文章,达到两三万言。这实际上是学风不正、文风不正的表现,误导读者,污染学术。二是读书之道,在于读原著、看原文。读书的主要精力需要用于阅读原著、看懂原文方面,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注释解读的东西背离本义,解读有误,读了则贻害不浅。
王 充:虚妄之书不可信
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谈道:“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短书’即价值不大的书),不可信用。”
王充在这里谈到了读书的一种现象,即如何对待书本上的东西,如何看待古人书中的记载。在纸张出现之前,古人多在竹简、木椟、丝帛上书写文字,人们也常将它们称之为书。王充认为,没有事实根据、内容虚假不真实的书,是不可相信的。有的人以为竹简和丝帛上记载的文字,都是贤圣传下来的,没有不对的事,所以相信它、读它、背诵它。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列举了许多书中记载而不可信的例子。如“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燋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言虚也。”王充在文中指出,人之射箭不过百步,天上太阳离人数以万里计,尧怎能射到太阳呢?因此书上记载的东西不可全信。但是,也要克服另一种现象,即否定一切。当人们看到内容真实、正确的书与他们所相信的那些内容虚妄的书不一致时,就笼统地说前面那些内容真实的书同样是价值不大的书,这样的判断也是不可相信的。王充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思考,其中也包括对所读之书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准确的思考。对待古人之书,要加以辨别,多做思考,不能盲从。
柳宗元:读书“三勿”
柳宗元在《柳宗元集·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谈道:“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才志于道,慎勿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悫然(意指笃实)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计,未必过此。”
柳宗元劝告陈秀才,求孔子之道,不要寻求奇异之书,须从孔子之书开始,譬如《论语》等。为此,柳宗元提出,为学求道要慎重选择所读之书,做到“三勿”,即“勿怪、勿杂、勿务速显”。不要寻求荒诞怪异之书,不要选择杂乱无序之书,也不要急于求成。一旦久久用功,自然将得到为文之道。柳宗元谈到的“三勿”,对我们当下读书很有借鉴意义。
汤显祖:善取益者自为益
汤显祖在《汤显祖集·诗文集·艳异编序》中谈道:“从来可欣可羡可骇可愕之事,自曲士(即见识不广之人)观之,甚奇;自达人观之,甚平。……假令不善读《诗》者,而徒淫哇之词,顿忘惩创之旨,虽多亦奚以为!……窃谓开卷有益,夫固善取益者自为益耳。”
汤显祖在这里谈到了如何理解和做到开卷有益的问题。有不少先贤谈到读书要多加选择,不读怪语之书,不睹非圣之书。在汤显祖看来,看什么书,是否有益,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立场。见识不广的人,见到平常事都以为是奇事,少见多怪。有见识的人,因为见得多,见平者不怪,抑或见怪也不怪。如果不好好读《诗经》,而只看淫邪之词,自然多也无益。所以,汤显祖主张,阅览群书时,要善于从书中吸取有益之处,如此读书,方才有益。汤显祖提出的“固善取益者自为益”,不仅为我们诠释了“开卷有益”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卷有益”的钥匙。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更多内容可关注吴尚之著《古人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