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贵州黄平返乡创业者观察——

用公益“组合拳”支持乡村创客

本报记者 顾 磊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05日   第 10 版)

非遗传承与创新者粟臻一(左)与工作人员正在交流。 本报记者 顾磊 摄

轰隆隆的装修声中,粟臻一在非遗工坊的大厅长久注视着银色的苗饰,一束灯光照在她的脸庞,神情既专注又严肃。这个名为“且兰三创新文旅综合体”的地方,是她再次创业的新起点。

今年38岁的粟臻一是怀化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也是非遗传承与创新者。她进行非遗设计类创业多年,已具备一定事业基础。

且兰三创新文旅综合体位于贵州省黄平县旧州古镇周边,占地5.5万余平方米。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粟臻一和团队入驻后,拟将其打造为文旅综合体,其中包括非遗工坊、酒店、产品研发区、手工体验区和交流展示区等区域。未来,这个文旅综合体将通过研学、非遗体验等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粟臻一自小就受到非遗文化的影响。毕业后,她一度放弃了作为人才引进留在厦门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湖南怀化。“非遗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智慧。我从沿海回到家乡扎根,是因为我很早就感觉到这边的潜力,会有很美好的未来。”

粟臻一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助力解决非遗传承,并惠及众多乡村非遗匠人。在怀化创业多年,如今又在黄平开创了新的事业,她计划通过商业模式获得稳定收入,帮助团队耐心做好设计,将现代创意和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做好设计,生产端设在非遗匠人们所在的村庄,通过商业帮助他们创造稳定收入,改善经济状况,增强村落经济的造血功能。”

“将不同地域的历史村落与现代消费社会连接起来,将分散而孤立的村庄所出产的手工艺品,最终聚集在不同的实体店和网络商店进行销售。这背后,是公益的逻辑和商业的力量。”粟臻一说。

这些天,黄平县政协主席杨冰时常到文旅综合体考察。他告诉记者,当地大力推动发展文旅产业,粟臻一团队的专业性很高,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主题的质量和水平。

已入驻园区非遗工坊的苗族泥哨传承人陈应魁告诉记者:“我做泥哨做了30多年,全家人都会这门手艺,应小粟邀请我来到这里,希望今后能销售更多作品,提高收入,让技艺传承下去。”

“粟臻一这样的创业者,我们称之为‘非遗创客’。”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说:“他们是传承人,有能力创新和做研究,善于转化提炼,将产学研融合起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粟臻一是友成基金会非遗复兴专项基金支持的创客之一。目前,该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了10余位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此外,还将通过“寻迹中国”常青教育公益研学项目,为创客们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多个公益项目叠加支持的模式被苗青称之为“组合式帮扶”。她认为:“乡村振兴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化、产业、人才等多个方面,支持乡村振兴,一定要用‘组合拳’。”

几年前,贵州省政协委员张晓慧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工作多年后,始终想念家乡的村庄和亲人,于是干脆放弃了贵阳的事业,返乡陪伴父母。她发现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和老人,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张晓慧家里有几代人的养蜂传统,她投了20余万元资金,和亲友合作扩大养蜂规模,结果却摔了个大跟头,“老人们还是按照传统养蜂方法养殖,不适应大规模养蜂模式,导致亏损。”

与相关技术方合作后,张晓慧全心投入再次创业,甚至将贵阳的房产卖了,流转了约1000亩土地,在家乡黄平县上塘镇永爱村创办了如今的贵州苗疆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曾经是留守儿童,如今已在贵阳成为一名教师的侄女和在成都一家航空公司就业的儿子都回来帮忙。儿子说:“我一直想回来,为村里留守的孩子和老人做点事情。”

脱贫攻坚期间,这家公司通过利益联结模式惠及2800余人,分红超100万元。这几年,公司解决了15名脱贫户的就业,并解决了近300人的灵活就业。公司内还有一条规定:妇女可以带孩子上班,公司给予特殊照顾。

张晓慧这样的创客,已成为当地乡村发展的“领头雁”。苗青告诉记者,友成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将对张晓慧进行支持,这是一个为新农人赋能的公益项目,帮助他们成长,更好地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

张晓慧认为,国家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特别大,现在是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好时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结合自己的经历对返乡创业者提出建议:“要与所在地乡亲们充分沟通,逐渐化解误会,带动他们共同发展;同时,要有利他精神和耐心,不要急功近利。”

2023-09-05 本报记者 顾 磊 贵州黄平返乡创业者观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9202.html 1 用公益“组合拳”支持乡村创客 49,2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