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等任务目标。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44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康复对他们尤为迫切,身体康复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康复人才队伍,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
建设康复大学是加快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康复人才的直接渠道
由于我国高等康复教育起步晚,存在高端康复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层次低、职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复服务供给与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其中制约供给最突出的瓶颈在于专业康复人才短缺。2016年中国残联委托开展的“康复人才培养状况及发展研究”专项课题、2020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复机构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两项调查结果,都显示出我国专业康复人才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的突出矛盾。
一是康复人员总量不足。按照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需要15名以上的物理治疗师、8至10名作业治疗师,但截至2022年,我国每10万人仅拥有康复医师3.2人、康复治疗师4.2人。按照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4亿人口计算,我国应有约21万名物理治疗师、约11万至14万名作业治疗师;另据《柳叶刀》2022年发布的统计结果,中国是康复需求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数量达4.6亿。高校及康复机构每年所培养的康复人员数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上涨速度。
二是高水平康复人才尤为缺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专科院校已经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230余所医学高校设立了康复类专科及本科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仍在起步阶段。此外,从事康复工作须有岗前实践和职业能力评估,而我国职业能力评估和执业资格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康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推动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及能力建设。
建设康复大学是加快培养专业康复人才的直接渠道,是驱动康复理念、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科学研究等创新的重要载体。中国残联于2015年提出建设康复大学,此后,建设康复大学分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现在,筹备中的康复大学已基本达到建校首批招生要求,目前正在全力迎接教育部高校设置专家组进校评估。
以建成康复大学为驱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康复大学担负着为健康中国服务的光荣使命,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承载着8500万残疾人和2亿多残疾人家庭的期盼。因此,应早日建成康复大学,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康复专业人才。为此,建议:
一是尽快正式设立中国的康复大学。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建成康复大学,目前康复大学已基本具备首批招生条件,建议尽快正式设立康复大学,实现早日招生,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专业化康复人才。对康复大学的管理体制和命名、相关保障条件等应符合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把康复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人权事业在国际展示的亮丽名片和重要窗口。
二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从培养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步伐,促进专业细化和交叉融合,提高康复教育层次。建议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把康复大学作为试验田,借助相关高校教学力量和资源,从高水平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从临床医学、理工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等本科生中招收康复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与相关学科结合等方式,培养有理论素养,有实际工作技能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康复人才。探索设置康复治疗专业研究生教育,创设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专业,设立硕士学位点,并逐步创设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填补国内康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空白。
三是提升康复专业学科地位。康复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多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领域,世界卫生组织将康复医学、保健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并列为卫生保健工作四大领域。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已发展出听力语言康复、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心理康复等亚学科,形成了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已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康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具备成为一级学科的基本要件。希望国家重视康复学科建设,将康复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微电子、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领域交叉融合,构建创新一流的学科体系。
四是畅通康复专业人才晋升渠道。康复与健康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我国医疗相关的医生、药师、护士等均设立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康复治疗师是卫生健康系统少数未建立资格准入制度的职业,也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路径,统归为医师、技师系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康复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护理人员,国际劳工组织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分类中,专门设立了康复治疗师职业,下设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因此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推动研究建立康复治疗人员职业准入制度,规范康复治疗人员执业管理,对康复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提供政策扶持,形成人才培养、执业认证、职称晋升、职业成长方面系列政策和制度,健全康复人才评价标准。
五是加强康复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聚焦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康复需求现状,将康复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建立康复领域国家实验室、设立重大课题专项,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康复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如虚拟现实技术将残障影响最小化,在康复和技能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提高残障儿童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等,真正让科技赋能生活,精准助力康复。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