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新闻

文化架桥创造美好“疆”来

本报记者 鲍蔓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13日   第 04 版)

“它代表我有智慧了。”近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乌什·衢州小学内,一年级新生孜拉丽·麦合木提指着眉心新点的朱砂印,脸上满是欣喜。当天上午,孜拉丽·麦合木提与80名一年级新生代表一起,在校园内的孔子像前整齐排列,衣冠之礼、尊师之礼、启智之礼、开笔之礼、击鼓明志等仪式后,完成了学校与浙江衢州同步开展的开蒙礼。

开蒙礼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又多了一分了解,礼仪教育让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有礼。

浙江衢州是南孔圣地。伴着开蒙礼、明志礼、成人礼等南孔学子“三礼”仪规仪程,南孔文化走进校园,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又一个创新载体。

近年来,衢州持续推动实施南孔文化润疆行动,将南孔学子“三礼”引入了乌什校园,到2022年底,在乌什县已命名“有礼学校”13所,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今年全县将再培育10所“有礼学校”。

文化润疆,源远流长。浙江创新打造的“我爱浙疆”文化润疆品牌,已开展文化交流活动1000多场次,形成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生动局面。

“秋天小雨滴滴落下来/秋风吹来/小鸟在歌唱/秋天的果子/很香甜/秋天的桃子/红脸蛋/我爱秋天的雨/我爱秋天的风/我的桃子/我爱秋天。”看到若羌县城西新区学校的孩子们写的诗,浙江省政协委员雪野很有成就感。

“童诗花开”是系列援疆公益课程的内容之一,由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儿童诗阅读与写作教学倡导者雪野担任主讲,上线以来,受到了若羌师生的喜爱,孩子们跟着雪野读诗,学着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诗人的笔触描绘世界。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感受到诗意,学会用诗歌抒发情感,用诗歌与世界交流。

2021年9月7日,由诗人之家组织开展的援疆公益课程在若羌正式落地,通过双师课堂直播+连麦的形式,为若羌中小学生提供综合性诗词美育课程。课程上线以来受到若羌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是诗画润疆开启的教育新篇章。

而浙江省政协委员冯志刚用一个又一个公益项目、一场又一场公益活动,架起浙阿两地一家亲桥梁,用教育助学滋润新疆阿克苏地区困境儿童的心田。

冯志刚不断问自己、问团队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发放奖助学金之外,我们还能为新疆的困境儿童做些什么?”为了切实帮助困境儿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冯志刚与团队积极谋划,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路径,帮助新疆地区的困境儿童提升能力素养。

“引进来”,联合专业开展教育赋能的公益组织为阿克苏地区40名高中女生策划实施了职业规划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课程,激励当地学生树立职业梦想,制定职业规划,清晰未来努力方向。“走出去”,组织阿克苏地区70名女生开展研学赋能行活动,带她们看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冯志刚还联合浙江省福彩中心、阿克苏妇联开展“山凤凰筑梦计划”公益项目,为60名家庭困难女生发放助学金,鼓励着她们继续读书追梦。

一直以来,浙江教育系统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推进组团式帮扶,形成跨省大联盟、职教大组团、师资大帮带的全方位支援格局,有力助推受援地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据了解,浙江教育援疆工作将真正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批学校,探索实施“联校网教”工程。深入实施“语润浙疆”计划。继续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普及提升“语润浙疆”计划;“浙里石榴红”工作品牌将持续擦亮,在不断放大浙江教育管理理念、制度、文化输入的增益效应中着力打造“组团式”教育援疆升级版。

2023-10-13 本报记者 鲍蔓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846.html 1 文化架桥创造美好“疆”来 50,84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