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并在第九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中共中央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自然生态领域科技改革,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攻关,打造自然生态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具体表现在:一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影响自然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了“水专项”“大气攻关”,加快推动“深地”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支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二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提升生命共同体科学认知。在新疆科考、青藏科考、科技基础资源调查等方面强化研究,持续探索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规律及对资源环境影响机理,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管理和系统修复实践平台上,不断丰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我国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化学地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治理规则制定,为全球自然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自然生态问题依然严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矛盾依然突出。自然生态领域是国际战略科技博弈重要战场。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着资源枯竭、能源安全、生态保护、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自然生态问题,占领科技制高点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发达国家超前布局建设“水土气生”长期观测网络,为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认知提供大量基础信息;竞相发起气候变化、碳中和城市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而我国自然生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尚未健全。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理论薄弱,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自然灾害监测防治、时空信息智慧化应用等领域技术应用支撑能力不强。此外,自然生态领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有待加强。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层面科技项目、人才、资金、政策等创新资源一体化统筹配置能力得到加强,但伴随着财政经费压缩较大,科技项目竞争异常激烈,行业部门在战略力量建设、创新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资源调配能力不强,创新政策效果释放与科研人员期望存在差距,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人才流失情况有所加剧值得警惕。
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领域科技组织管理,构建自然生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科技组织管理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闭幕的第九次生态环境大会上关于健全生态文明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的要求,统筹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相关规划、政策、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政策与产业、人才等政策协调。强化中央科技委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的统筹,加强自然资源部门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自然生态等行业部门科技创新工作能力。
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统筹制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等重大科技任务,构建部门联动、央地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强化自然生态等行业部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中的任务布局,发挥其队伍优势、技术优势,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加强部省科技合作,建立重大任务联动实施机制,加强任务实施、成果应用推广与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衔接。
要组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围绕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加强科技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支撑,重点开展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深地”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加强深空对地观测系统在自然资源督查执法、生态环境监督监管应用等。加强自然生态科普宣传,推动形成人人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