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如何做科创投资?10月14日,以“创新、融合、共赢”为主题的2023(第二十三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来自风险投资一线的企业家们围绕风投领域的发展模式、实践中的优秀经验启示以及如何做好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展望美好前景。
“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由民建中央发起创立,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论坛之一。
未来投资聚焦硬科技
风险投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孵化器”“助推器”。当前,我国风险投资高度集聚,北上深三地私募股权投资类基金(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0.7%、52.6%。
当天发布的《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3)》(下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风险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双增长,但增速略有下降。截至2022年末,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存续数量约为1.94万只,同比增长33.4%;风险投资基金存续规模约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4%。
从投向来看,《报告》显示,2022年股权投资行业发起投资的频次下降,而投资领域则进一步聚焦硬科技,半导体、清洁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升温。
华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灵勇表示,当前正在从全民风投向专业投资转变,投资标的也由软变硬,投资周期由短平快向长周期转变。“硬科技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周期长。以光芯片为例,建厂1年半,产品开发1-1.5年,客户测试和验厂2年,小批量生产1年,最后才可能批量生产。从批量生产到盈利、从盈利到IPO(公司股票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还有至少3年时间。”
也因为投资周期拉长,彭灵勇表示,投资硬科技公司特别是芯片制造公司时,并购成为投资退出的另一个选择。
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斌谈了自己的感悟——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围绕看得清的‘确定性’,在投资策略上进一步聚焦:始终紧紧围绕‘破解卡脖子+制胜新赛道’两条主线,努力培育科创属性较强、竞争优势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和领先产品的优秀科创企业。”“围绕看不清的‘不确定性’,在管理方法上做针对性的适配,强化‘数字化+生态化’管理,为科创企业提供全产业链协同、全生命周期陪伴和全方位资源加持。”杨斌说。
科创投资风险高、周期长,需要“凝聚合力、接续奋斗”。上海科创基金发起设立了上海国资体系第一只创投类S基金,去年又共同发起成立上海S基金联盟。杨斌认为,投资硬核科创是“长坡厚雪”,长期主义是抵御风险、穿越周期的重要法宝。在他看来,联盟将进一步发挥好“为资本接力、为科创助力”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培育科创产业的资本接力机制,更好地促进金融与产业资本畅通循环。
截至目前,上海科创基金已投资子基金80只,子基金签约总规模2273亿元,穿透底层项目超过2300个。这些底层项目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5家,估值超70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企业196家,已上市企业118家,其中科创板66家。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翁恺宁表示,临港集团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就是投未来”,专门设立了司南孵化基金,大力扶持早期科创企业,与其他产业基金形成“接力式”加速。“目前,集团基金投资近九成都聚焦于国家和全市重点产业领域。”
多措并举破解风险投资的难题
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目前也面临挑战,比如募资难度加大、退出机制不够完善等。针对“退出难”,并购和S基金成为论坛上多家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
我国当前仍以IPO为主要退出方式。《报告》显示,2022年IPO退出占比77.9%,并购退出占比17%。
为破解募资难题,广州金控集团成立了规模50亿元的广州科创母基金、规模25亿元的广州国企创新基金和规模总计22.4亿元的各区级基金为核心的政府引导基金群。“截至目前,已累计出资145只子基金和直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近600亿元,为近1000家科创企业提供了超570亿元的融资支持。”广州金控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梁宇说。
中科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殷凯建议说,科技股权母基金是行业源头活水,应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发展。“希望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有序引导各类金融长期资本的投入,建议进一步降低银行和保险业对科技股权母基金投资所产生的资本金占用。”同时,他也建议,鼓励多层次的资金对科技型企业提供长期支持,加强科技股权投资与银行债权间的紧密联动,大力发展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在金融机构体系内形成差异化的风险考核机制。
殷凯还表示,要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各区域内政府进一步差异化并细化各自产业发展政策,放开如基金注册地、返投比例及财政出资比例等限制,形成相互联动互补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陕西关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丰建议,要完善对创投税收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国家战略性、安全性、卡脖子等领域的创投机构,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的所得税优惠,引导创投资本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建议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基金份额估值评价体系和S基金统一交易平台与交易机制,盘活创投基金资产,提升创投基金份额的退出效率。完善股权并购相关法律体系,优化各类并购投资和借助并购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市场环境。”赵丰说。
做好“种苗农场”当好“育种农夫”
去年登陆科创板的奥浦迈被称为“培养基第一股”,上海奥浦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华表示,由于生物医药开发投资大,奥浦迈从2015年开始对外融资,先后完成了2015年建信资本Pre-A轮、2017年达晨A轮、2018年华兴A+轮、2020年中国人寿Pre-B轮、中信产业基金B轮,以及2020年底产业资本的战略融资。这些头部基金的加持使得奥浦迈能够在浦东张江科学城和临港生命蓝湾建设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奥浦迈累计为全球1000多家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00个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管线提供培养基产品和CDMO服务。2015至2022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8%。
“这个行业非常需要掌握技术转移规律的投资人,尤其是天使投资人。”浙江海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威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若干年前,风险投资对硬科技“不屑一顾”。自己和团队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特别希望有投资者跟我们一起起跑、一起加速、一起冲高跃起。他呼吁,风险投资应该和企业家一起,建立创业者数据库,用创投的方式做技术转移,支持科技创业者。“风险投资者,首先是一个与企业家、创业者休戚与共的‘育种农夫’;风险投资机构,应该是我们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时代的特殊‘种苗农场’”。
浙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副总裁杨志龙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风投行业的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状况和外围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LP(有限合伙人)诉求更加多元化,推动风投业务管理服务创新。他认为,LP的诉求,投资盈利是恒久目标之一,但不同LP在其他诉求的综合平衡下,盈利的多少、风险的大小产生了区别。比如区域产业招商的诉求、产业投资人业务整合的诉求,甚至科研创新推动的诉求。二是经济及产业发展模式变化,推动风投行业商业模式升级。风投行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使命和商业价值有了很大变化。三是资本市场退出路径的变化,推动风投行业投资策略更新。从创业板、新三板到科创板,从备案制到注册制,从盈利企业上市到非盈利科创企业也能IPO,资本市场发展带动了社会资本以及风投行业投资策略变化。
在杨志龙看来,随着风投运营模式的变化,在推动企业创新的力度、精准度、耐心、风险容忍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创新模式的偏好,从拷贝复制、快速盈利,到追求原创,创新价值;从微小改进,迭代创新,到深度布局,变革创新;从企业内部产业创新,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价值转化;创新模式从简单产业链的快鱼吃慢鱼,到深入构建产业链协同综合价值发展,再到创造新兴产业板块。在此过程中,创新越来越往前瞻、深度、大投入的方向变化。
谈及未来方向,杨志龙表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不断支持企业创新和国家战略。表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创投行业逐渐起到了先锋队、宣传队、组织队的作用。其中,创投行业积极关注国家鼓励产业方向,配合国家打造新兴市场,完善产业链协同,突破产业链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