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白皮书阐述了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的系列生动实践,作为民生合作领域的品牌项目,“光明行”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国家医疗队开展“光明行”国际医疗援助的第十年。担任国际“光明行”首批国家医疗队队长的眼科医生,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的鲍永珍教授。
鲍永珍,也是中国参与援外医疗工作最多的眼科医生之一。至今,她已经带队完成十余次国际“光明行”活动。
▶▶▶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见识“中国速度”
“14个工作日,520余台白内障手术,这比当时吉布提全国年白内障手术总量的一半还要多。”时至今日,鲍永珍仍清晰记得2014年9月带队赴吉布提开展“光明行”的成果。
鲍永珍带领的这支医疗队,也是中国首次以国家队形式派遣的“光明行”援非医疗队。
地处亚丁湾西岸、东南同索马里接壤的吉布提,国土面积仅有2.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受地理环境因素如高温、海水反射紫外线过强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的影响,该国居民白内障的患病率很高且病情更为复杂。
“白内障手术可以让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重见光明,但吉布提白内障患者的病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里大多数患者并不是单纯的白内障,其白内障过硬、常合并了角膜病变等复杂问题,都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要克服技术困难,还要实现在固定的时间内救治更多患者的目标,鲍永珍和队员们一起逐渐放弃了午饭和午休时间,最终在14天内完成了521台白内障手术,日均手术量37台。
鲜为人知的是,从吉布提开始,在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不吃午饭、不午休”,成了鲍永珍带领“光明行”医疗队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工作时的“标配”。
2019年,在连续七年参与援非“光明行”之后,足迹遍布吉布提、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马达加斯加等国的鲍永珍,带队开启了中亚的“光明行”之路。在今年9月的吉尔吉斯斯坦光明行首日,医疗队在工作试运行的半天时间就完成了29台白内障手术。
“真是大开眼界!”如同在吉布提等国一样,受援国家的民众和医生对中国医疗队竖起了大拇指,甚至有医生表示,“快被这样的‘中国速度’吓傻了”。
这样的评价,也让鲍永珍和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们倍感欣慰。因为,“大家没有辜负使命”。
▶▶▶十年,只是开始
“除了疫情期间‘光明行’被迫中断之外,今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建的国家医疗队已经两次开展‘光明行’,分别奔赴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累计完成了860例白内障手术。其实,比‘中国速度’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速度’践行着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承诺。援非‘光明行’,是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5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中中国政府提出的对非援助十大举措之一;援助中亚,则源于2019年举办的上合峰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上合组织成员国做出的承诺。2022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峰会上又一次提出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民众免费实施2000例白内障手术。我很荣幸,承担了这一使命。”回顾十年“光明行”之路,鲍永珍坦言“并不轻松”,且随着“光明行”的持续开展她觉得“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光明行”是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展的一项医疗领域的民心工程,但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鲍永珍感慨她的身份并不仅限于医生。因为,医疗援助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医生不仅要给受援国送去物资、技术、健康,还要架起两国和多国人民互信、互联、互通的桥梁。
“我至今仍然深刻地记得,在吉布提有一位重获光明的骨瘦如柴的老妇人,为表达对我们医疗队的感谢弯腰亲吻了我的手。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当地人民表达感谢的最高礼节。今年4月,医疗队再次赴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光明行’活动时,我们在2019年开展活动时带教的当地医生帖木儿欣喜地告诉医疗队,他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生,他希望能像中国医生一样‘把午饭的时间都省出来’救治本国的白内障患者。这些故事说明,医疗的语言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虽然医生有国别,但共享健康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追求,这份追求没有疆界。”鲍永珍说。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是今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在鲍永珍看来,正如同“一带一路”倡议已走向高质量共建阶段一样,中国医疗队的国际“光明行”在未来也将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只是起点。”面向未来,鲍永珍的愿望,是“光明行”只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合作的一个“样板”,在未来,这些合作将在总结“光明行”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到医疗的各个领域。
“那时候,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将会更加稳固。”鲍永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