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颁布的中考方案中,史地化生四科(简称“小四科”)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体育六门。此消息引发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多数家长对此持欢迎态度,但也有部分家长存在担忧,担心跟不上政策步伐,进而影响孩子的竞争优势发挥。那么该如何看待此次中考改革,家长又该怎么办?
改革基调是落实“双减”政策
可以肯定,本次北京中考改革是以考试科目减负推动学生全面减负,进而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一次变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要求中小学既要减少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长,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减少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负担,又要降低考试压力,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加强中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中考是落实“双减”政策强有力的一环,“双减”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中考在评价内容和方式、命题管理和招生录取等方面的改革,以更好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教学变革的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一直在积极研究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以来,北京市中考方案经历了数次调整。2018-2020年,北京中考采取“五选三”模式,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化(生物、化学一张卷)、思想品德、历史、地理5科选考3科,经过选科和拆分后,加体育分数,满分为580分。2021年至今全学全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体育作为必考科目计入总分;化学、生物两科择优计入中考成绩,地理、历史两科择优计入中考总分,其中生物、地理初二结课,其他科目初三结课,满分为660分。在2025年实施的中考方案中,将学生所学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其中史地化生四科为考查科目,由区统一命题。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四科为考核科目,由各区指导学校组织实施。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制呈现,不计入中考总分。考试科目6门,总分53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00分(外语含听力+口语40分),物理80分(笔试70分,实验操作10分),道德与法治80分(笔试70分,开卷;综合素质评价日常行为10分),体育与健康70分(含过程性考核40分)。
改革内容集中在
考试科目和方式的调整
中考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改革,需要充分尊重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
北京中考现行版本全科开考,直接计入中考成绩的有10科,其中语、数、外、物理、道法、体育为必考科目,考生在地理和历史中选一门高分的成绩计入中考,在生物和化学中也选一门高分的成绩计分,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选择,并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计入中考总成绩。“全科开考”虽然可以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防止“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但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在“考什么、学什么”的惯性之下,学生应试备考负担过重,考生初二就提前进入中考备考阶段,反复刷题、机械记忆的情况突出;老师倾向于围绕试卷试题设计教学和练习,无暇顾及应有的课外实践和实验教学。
在2016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于中考的功能定位、考试方式以及评价范围已有规定。《意见》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定位是用来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其组织形式是倡导逐步过渡到“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其评价范围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旨在引导初中学校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改变初中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客观而言,这是基础教育应该秉持的理念,也是考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应有之义。然而,如何考查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情况,如何正确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如果像过去传统的考试那样,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纸笔测验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负担又会不降反升,这与我们的考试评价理念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果不能像过去传统的考试评价那样,那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能够既考查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又能不过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备考负担呢?
北京中考方案将初中开设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将承担中考区分度的科目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其余科目不是不考,而是作为考查科目、考核科目只承担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成绩以等级制呈现而不计入中考总分。这样的设计,也是希望通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既能考查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达到学业水平监测的目的,又能不增加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备考负担的一种考量。
本次中考方案中的考试科目和考察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制呈现。事实上,等级制和百分制都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传统考试成绩基本上都是以百分制的形式呈现,这种成绩呈现方式的一个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区分度,1分就能决定一个人是被录取还是落榜,是考入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改变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意见》倡导改进考试成绩呈现方式,提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应以等级的形式呈现,至少应采用百分制、等级制多种形式呈现。实质上,我们过去使用的百分制从性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等级制量表,只不过这种等级的划分更加细致,等级间的间距更低。而现在我们倡导的等级制只不过将这种区分度很大的等级制人为转换为间距较大、区分度较小的等级而已,比如“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或者“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史地化生等科目成绩以等级制呈现,不直接计入中考成绩,这些科目的高利害性就会降低,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回归学科本位,落实课外实践活动和实验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相关科目机械刷题、重复训练的内容就会相应减少,学生的备考压力也得以减轻。
本次中考方案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国内其他省份的中考方案中已有开卷考试的实践,如天津地区2022年中考方案中,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是开卷;再如2022年安徽省中考方案中,语文考试允许使用正版学生字典;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纸笔开卷考试,允许携带教科书等相关资料。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并不意味着试题一定会变得容易,开卷考试的试题侧重开放性、综合性,考查的是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强调学以致用。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更充分的知识储备,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要更加侧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家长:以积极心态顺应改革要求
即将到来的北京中考改革既有考试科目的变化,也有考试方式的变化,不仅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深度的挑战与机遇,也会对学生能力进行全新评估,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规划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家长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近两年北京中考试卷的特点不难看出,北京中考试卷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机械记忆的压力,避免“超前”学习和盲目“刷题”。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如果采取开卷考,改变的是方式而并非难度,开卷考试更多考查的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识记,而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但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
其次,无论中考计分科目如何调整,语数英三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一直承担着拉开区分度的任务。所以,孩子在学习中一定要坚持学用结合,注重思维品质,在观察与辨析、归纳与推断以及批判与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能力。本次中考方案中物理80分的总分中包含10分的实验操作,旨在加强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的物理对孩子科学素养形成具有特殊功能。在今后的中考中,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成为考试中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家长们眼光要长远,提前关注高中分班对于初中学业水平成绩的要求以及大学专业的选科要求,针对孩子学习特点做好规划。本次改革文件中提到,“考查科目成绩在升学中参考使用”。如果孩子高中选择理科实验班,分班时学校可能会参考孩子初中化学、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反之,如果选择人文实验班,可能会参考孩子的历史、地理成绩。
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目录》(以下简称《2024版选科要求》)中,对普通高校招生专业(专业类)选考科目提出了新的选科要求。在《2024版选科要求》中,物理和化学不存在“或”的关系,只有“和”。只要考生的选科组合中包含了物理和化学两个科目,就可以满足约95%及以上专业的选考要求。这跟2023年及以前相比,只要选物理即可选择大部分专业,存在很大不同。另外,北京高考实行的是“3+3”模式,其中语数英为必考科目,考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确定3门选考科目,无论考生的选科科目怎么组合,目前的“小四科”当中总有1门会成为高考的选考科目。如果在初中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势必会给未来高中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上述四科在孩子家国情怀培养、人文素养塑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训练中均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否纳入中考科目,孩子都需要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
此外,家长还需要关注最新的北京市体育中考方案。据了解,2024年北京中考体育总成绩由目前的40分提升到50分,由过程性考核20分、现场考试30分组成。2025年,北京中考体育将增至70分。新的北京体育中考方案旨在扭转过于目前考试评价中过分注重“智育”的倾向,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智育”之外的学习领域,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无体育,不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引导孩子重视并参与各项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奠基。
总之,初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孩子成长打基础的阶段。“双减”背景之下,在初中阶段,学生要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关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成果,锻炼整合能力,培养迁移能力,健全体魄,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家长要降低焦虑情绪,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学校和教师一起,为孩子未来筑基,共同凝聚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