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周刊

走出“社交癌”的阴霾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东敬 庄震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08日   第 07 版)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她们害怕出现在社交场合,常常躲避集体活动,担心被人注视,喜欢一人独处……面对这些情况,总有人说她们:“不就是一些小毛病吗,真矫情!”她们是本就内向、害羞,还是患有“社交恐惧症”,又或者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其实,她们是患上一种被称为“社交癌”的疾病——压力性尿失禁。

我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约为18.9%,50~59岁尤为高发,患病率可达28%。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常常对病情羞于启齿,同时伴随尴尬、恐惧、自尊丧失、羞耻等诸多不良情绪。有的老人为了不麻烦孩子,自己穿上纸尿裤,戴上孙子的尿不湿,自己不方便不说,还反复泌尿系感染。患者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不好意思去医院看病,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怀孕及分娩女性、绝经女性、肥胖人群、慢性咳嗽患者、便秘人群,以及经常憋尿者。

怀孕及分娩人群。女性在怀孕期间,因子宫体积随胎儿不断增长而增加,从而向下挤压盆底组织,使盆底括约肌强度减弱并使尿道等周围组织的支持功能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经阴道分娩时会对盆底肌肉、神经组织及尿道周围组织等造成损伤,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此外,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会随着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长。

绝经女性。年龄因素是影响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致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肌肉松弛,膀胱尿道周围组织支持力减弱,45~55岁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高峰。此外,因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尿道上皮胶原蛋白含量减少,尿道黏膜萎缩,尿道长度缩短,尿道闭合功能减退,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肥胖人群。肥胖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腹腔压力较一般人群高,因此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其他疾病患者。慢性咳嗽患者、便秘人群,以及经常憋尿者,长期处于腹压增高状态,频繁的盆底收缩会引起盆底肌的疲劳乃至损伤,对尿道的支撑就会减弱,进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此外,影响外周供血、供氧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会造成盆底肌肉慢性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那么,如果发生了压力性尿失禁怎么办?一是改变生活方式,避免腹压增高。调整饮水时间,尽量白天饮水,睡前少饮水,少喝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控制体重,避免因肥胖导致腹压增高而引起压力性尿失禁。适当运动,以轻柔舒缓的运动为主,如瑜伽、游泳等,避免或减少增加腹压的运动,如仰卧起坐、深蹲、卷腹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膳食纤维,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二是盆底肌训练。盆底肌训练又称凯格尔训练,是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持续收缩盆底肌(即缩肛运动)不少于3秒,松弛休息2~6秒,连续做15~30分钟,每天重复3遍;或者每天做150~200次缩肛运动,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患者应在训练3个月后到门诊随访,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三是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仪通过脉冲电流刺激盆底肌肉群收缩,也可以使肌肉得到锻炼,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它还可以同时收集肌电反馈信号,有助于治疗师了解患者的盆底肌收缩情况,进而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训练,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四是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包括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雌激素类药物等。用药物治疗时,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五是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尿失禁主要包括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治疗及口服中药等。中医治疗与盆底肌训练或者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好。六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可以直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创伤,并且存在术后排尿困难、尿急、脏器损伤等风险,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商讨,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东敬 庄震)

2023-11-08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东敬 庄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275.html 1 走出“社交癌”的阴霾 52,27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