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宋徽宗对茶道艺术的多重贡献

周重林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0日   第 11 版)

宋徽宗赵佶于茶之贡献,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些层面上超过了茶圣陆羽。

他说粮食是为了抵御饥饿,丝麻是为了抵御寒冷,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茶的妙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领略到。他认为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够开阔胸襟,带来淡泊高雅境界与清白德义的妙品。如果终日为三餐发愁,户外枪火不断,人们陷在劳苦与忧愁中,是不可能有闲暇与闲心来品饮茶的,所以赵佶说,品茶行为是盛世之清尚。

赵佶对茶的原产地、原材料以及制作方式的极致追求,也缔造了中国古代制茶艺术的巅峰时刻。茶的产地要阳崖阴林,茶的品种以白茶(不同于现在的白茶)为上,采摘的时间明确在日出之前,采摘时只能用指甲掐,鲜叶要放到随身携带的水罐中,鲜叶必须分拣评级后才能进入制作环节。

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太平嘉瑞、清白可鉴……他对贡茶的命名也值得说说,有些是按原料等级,有些是按照造型样式,有些是美好寄托。宋徽宗把自己对茶文化的热爱,以一种其他茶人达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天下最好的原料,请最好的茶工,做出最好的茶,并赋予它们特定的价值与意义。

赵佶同样带来了品茶艺术的高峰,把如何呈现茶道艺术的方法公布于世。他的七汤点茶法,既有可供欣赏的艺术形式,又有具体的操作手法,其妙处就像颜真卿领悟到了屋漏痕的书法真谛,褚遂良领悟了锥画沙的书法真谛一样。他用茶筅取代茶匙,使得击拂出乳雾的点茶艺术更加丰富饱满,茶人用茶筅点茶,就像将军拔剑,一碗茶汤的生死,全在双手之间。

宋徽宗注意到点茶注水的汤瓶要控水与断水自如,关键处便在于汤瓶从口到嘴的这段,汤瓶的嘴像鸟嘴一样,口小而锐尖,出水口稍大且直,这样注入茶盏的水流好控制,且不会滴沥不尽。

“香甘重滑”是赵佶评价好茶的标准,同样影响至今。

香,自然是指茶里的香气,也指茶水里的香气。现在已知的茶香有上百种,但宋徽宗时期的茶香讲究真香,而不是混合了其他香料的香,诸如加了龙脑、麝香后的香。

甘,就是甜,持久的甜感。所谓滑感,就是茶水通过口腔、喉咙的那种柔软畅快而又细腻体贴的感觉。与滑感对立的是涩感,涩感是茶多酚遭遇唾液中的蛋白质而导致的窒碍物感,为了消除这种涩感,从种茶环节就要开始注意,不能让茶叶过多照射阳光,制作时要更多地榨去茶汁。

重,就是厚重,强调滋味的饱满度与丰富度。这种滋味是叠加的、多重的、厚实的,茶汤的醇厚感强烈地冲击口腔、喉咙、肠胃、大脑,先从上而下,再从下而上,刺激大脑神经。

厚重是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咖啡碱、茶叶碱等多种成分在口腔里迸发之效果,之后才带来所谓的茶气,游离于口感之外,在身体各部位如手心、腹部、后背、额头等处感受到茶气的游走,能对应上卢全的七碗茶歌,多么令人愉悦!

赵佶评价茶饼的部分,后人不太重视,这是因为明清以来改喝散茶,茶叶形态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如今普洱茶饼、白茶饼的流行,使得赵佶构架的赏饼法再次回归。

紧压茶风格与散茶有着很大的不同,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茶饼欣赏的八个等级。在《大观茶论》里,赵佶从风骨、润度、紧实度、条索、滋味以及香气等六方面对茶饼做出了评审,成为今天紧压茶评审的理论来源。

总而言之,在陆羽、蔡襄等人之后,宋徽宗赵佶把茶学推向了新局面。

(作者系茶文化学者,著有《茶叶战争》)

2023-11-10 周重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417.html 1 宋徽宗对茶道艺术的多重贡献 52,4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