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敬畏文字

李军涛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8日   第 07 版)

▲开封仓颉园

在开封黄河大堤边的柳园口乡半堤村,有一个精致的园子,叫“仓颉汉字园”。仓颉作为黄帝的史官,是创造并整理汉字的先祖。我多次走进仓颉汉字园,来到这里了解中华汉字的神奇,解读华夏文字承载的文化基因,触摸过往,敬畏文字。

我的家乡是“杞人忧天”传说的“发生地”,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孩提时代在这里学习、成长。在乡村行走,会有一种永远走不到头的感觉,平畴如砥,沃野千里,一望无际,远与天接。在村里学校,我认识了文字。在村北那个祖祖辈辈都称为“塚子”的商代文化遗址,我听大人讲“白师爷”的故事;在父母亲的代销点里,在父老乡亲朴实的语言中,听了数不完的农谚,那些农谚成为农民引以为豪的村耕文化。在老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更深地了解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即便如今已在城市工作生活,也不会忘怀故乡,那是一种美好,一种令人难忘和深刻的感情。乡愁文化永远铭刻在我的骨髓,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我对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理解,是我对乡村文化的领悟,是指引我敬畏文字的源生地,也让我懂得《尚书·五子之歌》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人智慧。

生我养我的小村庄虽距离黄河还有百余公里,但农村人说起来都是黄河岸边。我对黄河的初步认知,还是在小时候,每逢农村连日大旱,常听大人们说要买黄河水来灌溉农田,村西那条铁底河自北向南引来黄河水,连天加夜抗旱浇水。那时我还没有开封黄河文化的概念。上中学后,从课本里寻找关于黄河的篇章,阅读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才开始震撼。一部是描写黄泛区人民经历的沉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一部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至今激励着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农民。2016年9月,我来到位于黄河滩区的祥符区刘店乡刘店村开展精准扶贫,近3年的时间里,与黄河岸边的村民同饮黄河水、脚踏黄土地、聆听黄河事、结下了黄河情,用心用情撰写的《黄河情,刘店梦》荣获河南省统一战线“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征文一等奖,围绕开封市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采写消息、通讯、评论等稿件被国家级媒体采用。

开封的城市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2019年以来,我结合工作把整理黄河文化故事作为统战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刘青霞、林则徐、冯玉祥等风云人物,开封的镇河铁犀、开封红楼、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等宝藏旧址,岁岁安澜幸福河、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都成了我写作的源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还原千年古都汴京盛景。《东京梦华录》我购买了多种版本,仔细研读,开启我对北宋文化的热爱。从农村走入县城,从县城又到开封,我在读书的同时,也写写随笔、杂记、散文等,《开封四月最清明》《一幅画一座园》《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等一篇篇文字见诸报端文艺副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黄河文化在革命传统中转换再生,一条大河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磅礴力量。黄河九曲十八弯,将入海前最后一道弯挥洒在开封兰考。焦裕禄亲手种下的“焦桐”亭亭如盖,昔日因黄河造成风沙灾害,如今已成为“绿色银行”,是兼济天下的黄河奏鸣曲。2019年以来,我把兰考作为调研采访点,数次来到“焦桐”树下,深入乡村调研,写出《兰桐花开》《绿我涓滴,会它千倾澄碧》《焦桐常青》《仰望焦桐》等近百篇调研报告、通讯、消息、散文等,反映兰考广大干群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积极投身到稳定脱贫奔小康火热实践的精气神,实地感受兰考大地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气象。

一个人,若能拥有一种诗意的世界,便能远离枯燥乏味,从而身心舒畅、自如自在。我最大的幸运是爱好与工作一致,让我愉快地工作、开心地写字,永远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文化底蕴深厚的开封也感召着很多党外人士通过文艺作品抒发对这座城市和生活的热爱。刘海潮、甘桂芬、韩梅、陈连义、张俊丽……都成为我笔下“同心故事会”的主人公,写出他们真实的存在和情感,为画出统一战线最大同心圆作着自己的努力。

一路走来,也让我明白,做一个敬畏文字的人,才能有情怀。有情怀,就能处处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心中有梦、眼中有光,生命自然变得丰富而充实,才能找到什么是诗与远方的最美答案。敬畏文字,让我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才使个人价值在时代与历史进程中得到更好实现。

2023-11-18 李军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823.html 1 敬畏文字 52,8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