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学习强国号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结合。本期“学习访谈”栏目专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请他结合中华诗词的传承发展,谈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对如何推动以中华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以诗词文化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与共识等方面的思考。
让诗词越来越广地滋润人们的心田
学术家园:祝贺“中华诗词”学习强国号启动!在您看来,促成其上线的意义在于什么?有哪些规划?
周文彰:“中华诗词”学习强国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结合,是中华诗词学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两个结合”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和有力举措,饱含学习强国平台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运用好、维护好这个平台。
“中华诗词”学习强国号启动,就是要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现中华诗词传播的“破圈”,走出诗词界,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新时代;就是要全国广大会员和诗友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和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承担起参与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华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传承发展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依托这一平台进一步激发诗词文化热,加大中华优秀诗词传播力度,使中华诗词越来越广地滋润人们的心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需要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导向,强化和拓展诗词的社会功能,为国家发展全局凝心聚力、激发正能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创诗词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新境界;在艺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强化精品意识,做有品质的文化,做有鲜明时代特色、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化服务。从一开始就必须坚持政治和艺术双重标准,在选题、编辑、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切实把严格质量管控作为重点,讲求真实而决不能造假,端正文风而决不能浮夸;同时讲求时效性,内容发布,要因时、因事,把握好最佳时机。
学术家园:“中华诗词”学习强国号启动是将传统诗词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平台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破圈”?
周文彰: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中华诗词的学习、创作、传播、教育、收集、储存、出版等各个方面。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让中华诗词更广泛深入地融入数字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繁荣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一要学会使用数字化工具,但用诗词软件写诗不能作为诗词创作的常态,否则诗词创作水平不仅难以提高,现有创作能力也会被废。二要加强诗词大数据建设,推进网络联动,例如全国诗词媒体数据库、全国诗词组织数据库等都处于“无数”状态,中华诗词学会网站目前也已开通分支网站665个,改版以来共发布诗坛讯息5718条,收集古代经典诗词曲赋作品18500余首、发布当代诗词作品229209首。三要开发更多更实用的诗词软件,改善诗词教学、诗词传播、诗词储存、诗词鉴赏、诗词翻译等方面工作的技术条件。四要充分使用数字技术传播诗词,使诗词传播形式多姿多彩、生动有趣、深入人心,特别是要运用数字技术推进中华诗词的国际传播和互动交往,从诗词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五要把诗词与文旅、文创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诗词+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等的追求,为诗词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六要广泛联系诗词、科技、文创等各界力量,让中华诗词更广泛深入融入数字时代,需要诗词、科技、文创等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勇于开拓,缺少哪个方面都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在守正创新中创造新时代的新诗词
学术家园:“中华诗词”的范畴包括哪些?如何推动诗词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发展?
周文彰:诗词,即“中华诗词”,专指中国传统诗歌,以格律诗词为代表,自由体诗兴起后被称为“旧体诗”,自由体诗则被称为“新体诗”。体裁上的新、旧之分,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当新、旧对比时,“旧”字往往含有贬义,特别是“破旧立新”概念深入人心,容易诱发人们对两种诗体的不当评价。所以,我建议不要脱离体裁而简单地用新、旧来区别,而是用自由体诗和格律体诗(或自由诗和格律诗)。自由体诗和格律体诗是新时代中国诗歌的两大主体构成,都在源源不断地被创作出来,它们都是生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
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词。传统诗词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一是要在题材上求新,要把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物象作为诗词创作的主题。题材问题,也就是诗词反映什么、讴歌什么、鞭笞什么的问题。这是诗词创作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我们应尽力遵循。二是要在用词上求新。诗词要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否则就无法反映和体现时代。学习古诗不要拘泥于它们用过哪些具体词语,而是要总结它们用词的共性特点或一般规律,那就是用词要有时代特色;不能以古诗的用词为标准来判定当代词语是不是诗的语言。古诗能用“骡驮车”,今诗为什么不能用“电动车”?古诗能用“指南针”,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定位图”?古诗能用“云梯”,今诗为什么不能用“塔吊”?三是要在手法上求新,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表现手法,就会写出不同韵味的诗词。比如赋、比、兴就是常用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既是诗词的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当然还有象征手法,如以松树象征英雄气概,以梅花象征高尚品格,以明月代表美好事物等。各种表现手法都是应该学习和应用的。四是要在意境上求新。有无意境,成为诗词是否精彩的重要标准;如果没有意境,诗词题材选得很好,用词也有时代性,但诗词也会索然无味。五是要在评价尺度上求新。对一首诗美与不美的判断,属于具体的价值判断,而支配一个人对诗词作出价值判断的,则是他的诗词价值观。新时代的诗词评价尺度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但具有时代性或具有时代特色,无疑应当成为好诗词的第一要素。这只是谈了诗词创作。此外,还有诗词教育、诗词普及、诗词传播、诗词吟唱、诗词运用、诗词环境建设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诗词守正创新的指南,也是动力。我们将努力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诗词的当代华章。
学术家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您曾谈到中华诗词学会将着力在诗词的普及与提高两方面下功夫。能否谈谈具体做法?
周文彰:普及,就是让中华诗词成为大众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爱诗词、学诗词、背诗词、用诗词、写诗词。中华诗词学会要做好“诗教”工作,开展诗词进学校、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活动,推动中华诗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人、教育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提高,就是加强精品力作创作。现在全国已经有一支非常可观的诗词创作大军,据估计有300万人。中华诗词学会为此成立中华诗词精品研究委员会,着力提高精品创作,充分吸收中华古典诗词的营养,让诗词创作反映新时代、记录新时代,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作出贡献。
以诗词文化为纽带联结情感汇聚共识
学术家园:中华诗词在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广泛凝聚共识方面,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华诗词学会做了哪些工作?
周文彰:在今年中秋节来临之际,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了“天涯共此时:海内外诗友中秋联谊会”,这是海内外诗友第一次中秋联谊会,也是自中华诗词诞生3000多年来,旅居不同国家、不同省区的诗友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的聚会。这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得益于我们诗情和乡情的相互向往和相互吸引。
我们深切感受到,长期居住海外各国的中华儿女,在海外自发成立了各种诗词组织,坚持诗词创作,举行诗词雅集,编印诗词报刊,出版诗词著作,有的还参加了国内诗词组织,热心参加国内诗词活动。在异国文化环境中,能够坚持学习和诵读中华诗词已属不易,能够写作中华诗词更是让人赞叹!中秋节前一个月,我作小诗《致海外诗友》,表达中华诗词学会对他们的牵挂。海外诗友首先发起唱和,诗友遍及很多国家和地区,加上国内诗友唱和,和诗多达千首。虽然我不太提倡规模性和诗,因为这是标准的“千篇一律”,但对海内外诗友第一次同心携手的创作大合唱,我还是很兴奋,这又一次证明,诗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举办“天涯共此时:海内外诗友中秋联谊会”,就在于强化这种精神血脉,在海内外诗人之间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开展合作,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发展繁荣,推动中华诗词进一步走向世界。同时,以中华诗词为纽带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用中华诗词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通过中华诗词更广泛联结情感汇聚共识,我已建议中华诗词学会筹备成立海内外诗友联谊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海内外诗友诗词活动和联谊活动。在中华诗词学会杂志、网、端等开辟海外诗友频道,发表诗作,报道动态。同时鼓励中华诗词学会先进单位会员和海外诗友组织携手开展诗词活动,按相关外事规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诗词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海外诗友组织和诗友个人,在所在城市创办“中华诗词文化展示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华诗词学会提供内容支持。此外中华诗词学会也可以举办专场诗词文化讲座,以满足海外诗友学习和提高之需。
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是要大力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承担着传承发展的重要责任。我们要用好机遇,担起责任,共同推进中华诗词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