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用戏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陈均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0日   第 10 版)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图为北方昆曲剧院《牡丹亭》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种类,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戏曲是“高台教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不同阶层、不同地理区域的重要艺术种类。社会流行观念也可以通过与戏曲的互动方式进行反映,从而达到沟通社会的情感与观念的效果。

戏曲有沟通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民族的功能。譬如,当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北京写就后,很快就流传到鄂西土家族地区并上演,顾彩在《容美纪游》里提及游历该地时观赏吴腔、楚调、苏腔演唱的戏曲。在考察全国各民族戏剧发展时,我们会发现京剧、昆曲等对少数民族剧种有着强烈影响,少数民族戏剧的很多剧目移植于京剧昆曲,其舞台形式也是在模仿与借鉴京剧昆曲的过程里逐渐成为兼具公共性与礼仪性的“大戏”。共同的剧目、共同的戏剧形式,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也受到中国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西中有东”是一种实存的情形。譬如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翻译为《中国孤儿》,影响到欧洲启蒙运动。在亚洲诸多国家的文化里,我们会发现不少经典戏曲文本广泛传播,并被改编为各国本土艺术形式。

相对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等产生于中国现代时期的“现代型艺术”,戏曲是一种“传统型艺术”,即产生于古代中国,基本样式与类型以古代形成的范型为主。但是与大众通常的理解不同,戏曲并非“博物馆艺术”,恰恰与之相反,戏曲深深地参与并卷入百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而且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与文化表征的一部分。

戏曲至少从两个方面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中,一方面它用舞台表演的方式表现当前的社会生活,如近些年制作的主旋律戏剧、现实题材戏剧等;另一方面,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经典以现代的审美与理念呈现于舞台,从而影响现代观众,成为当代文化具有标志性的现象。譬如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及海外的近20年400余场的演出,不仅参与了对汤显祖及《牡丹亭》作为文化经典的意义的重构,而且与西方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相对应,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时的文化象征。

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2004年,中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批缔约国,2006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发展的关键词之一。除昆曲、京剧、粤剧成为世界非遗外,大多数戏曲剧种都入选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新定义和拓展了戏曲的内涵与外延,即,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艺术和民间艺术,它同时也是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共同遗产。正是由于这一概念及其认同的逐步建立,戏曲成为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分,对于各个民族来说,它是共同的记忆与遗产;对于世界,它又是中国人及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保护促使各级政府与各民族共同参与进来,成为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文化活动与国家治理方式,戏曲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对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戏曲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里,深入参与到当代文化,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

2023-11-20 陈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879.html 1 用戏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52,8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