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碳排放水平呈快速增长态势,城市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领域已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3%,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
目前国内设立的个人碳账户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由企业主导,多以平台、银行为主,比如阿里的“88碳账户”。二是由政府主导,比如湖州已正式上线涵盖减碳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公益等功能板块的“碳达人”平台。三是政府和企业合作,比如深圳市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推出的“低碳星球”。
总体而言,我国碳普惠工作处于先行先试阶段,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需要重点突破,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度不够,可持续性偏弱,低碳行为数据获取困难,碳普惠方法仍需完善。为此,建议:
完善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碳普惠作为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创新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尤为重要,也是保障碳普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根基。碳普惠顶层设计需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并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规范和管理流程以及碳普惠方法、碳积分兑换规则等技术标准,从而为碳普惠体系的建设运营和监督管理提供保障。
拓宽消纳渠道,创新激励机制。拓宽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形成从碳普惠减排量产生到交易或消纳的全流程闭环是保证碳普惠体系市场化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碳普惠联盟建设,吸引潜在用户群体参与。挖掘精神层面的激励方式,积极创新碳积分使用途径,提高用户黏性,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震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鼓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使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拓宽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将成为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利用好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重要活动推广先进案例,营造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良好氛围。
结合各地实际,激发应用活力。吸收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试点成果,鼓励各省市因地制宜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碳普惠模式,聚焦民众低碳生活关注热点,彰显地域特点,进一步激发碳普惠机制的应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