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分,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的“玉玲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基地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院内,孩子们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看着撒欢儿的小朋友们,基地创建者肖玉玲和志愿者们边笑边嘱咐孩子们注意安全。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都会在基地上演。
王思涵是来到基地的第一批学生。父母在他年幼时就先后离世,孩子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直到几年前来到基地,他的人生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来最不喜欢节假日,因为别的同学都有父母陪着,而我没有。”王思涵说,“自从来到这里,玉玲姐姐他们会在节日前收集我们的小心愿,然后帮我们实现。而且每个周末都有好多小伙伴一起玩,特别开心。”
孩子们口中的玉玲姐姐,是萍乡市政协委员、阳光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刚开始只觉得她像邻家姐姐一样亲切、温柔,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位残疾人,平时靠着义肢走路。”王思涵说:“我们都把玉玲姐姐当作榜样,以后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帮助别人。”
2010年,年仅14岁的肖玉玲为救同学,被大货车撞倒,导致右腿截肢致残。车祸发生后,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鼓励,让她重新“站”了起来。从救人到被助,因为这场爱的传递,一颗爱的种子深植她的心中。
“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肖玉玲说。大学期间,她便发起成立了江西师范大学肖玉玲服务队,并带头把奖学金拿出来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几年时间,服务队在她的带领下就发展到600余人。
大学毕业后,肖玉玲回到萍乡,成为芦溪中学的一名教师。“工作后还是放不下志愿服务,我想为家乡有需要的人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延续志愿服务的初心,肖玉玲加入了阳光志愿者协会,并被协会推选为执行会长。
在对孤困、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助学帮扶时,肖玉玲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存在着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各种问题。“我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和陪伴。”
2018年,肖玉玲开始把自己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用来建设心中这个“家”,从挑选帮扶对象、对接爱心企业到商量装修方案,她全部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正在基地建设的紧要关头,肖玉玲的截肢处查出神经性纤维瘤。因为病情严重,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但她坚持要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尽快在这个‘家’中健健康康地成长、快快乐乐地学习。”肖玉玲说。
短短4个月后,孩子们的“家”落地了。第一批孩子入住后,她终于有时间到医院“报到”。手术还未痊愈,肖玉玲放心不下孩子,又多次到基地查看情况。
“她出院后没多久,我们去张家湾山区挑选帮扶对象。有段路特别崎岖泥泞,她什么话都没说,就那么一直埋头向前走,每户家庭的情况摸排她全部参与了。”阳光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梁斌告诉记者。
如今,基地可以为有需要的学生免费提供吃住,还有两位专职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可能每个人的心中都会默默记得别人对他的好吧,等这些孩子步入社会后,我希望他们回忆起童年时是幸福的。”肖玉玲说:“我想因为这段经历,他们也会把自己得到的美好再去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作为阳光志愿者协会执行会长,肖玉玲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萍乡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近年来,她克服身体不便,直接参与帮助困境学生及走失人员3000余人。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因为肖玉玲多年来的无私奉献,诸多荣誉纷至沓来。但更让她高兴的是,这几年大部分从基地走出去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和大学。而且在她的影响下,萍乡目前注册志愿者中有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身影。
2021年成为萍乡市政协委员后,肖玉玲珍惜每次为志愿者和孤困、留守儿童发声的机会。“两年多的履职经历告诉我,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现在在志愿服务时,我会有意识地收集更多的社情民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我想做他们的‘代言人’,为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她说:“希望家乡的志愿者组织越来越壮大,帮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